玩酷网

[太阳]1962年,毛主席说:“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为什么印度要打我们”。

[太阳]1962年,毛主席说:“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为什么印度要打我们”。 (参考资料:2020-07-06 文汇网——毛主席:“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为什么印度要打我们”) 六十多年前的中印边界冲突,如今听来已是遥远的旧事,但这场打得迅猛、收得更迅猛的战争,其背后藏着的决策胆魄与战略智慧,至今仍未被完全读懂。 回看当年,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领导层,其实对这场仗是能躲就躲,那时中国的战略重心在东部沿海,防的是美国和台湾当局,压根没想过要在西部高原节外生枝。 毛主席本人一句“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为什么印度要打我们”,就道尽了中方最初的困惑与无奈,在整个50年代,中国都把印度看作可以争取的和平力量,朋友都来不及,谁愿意当敌人? 中印边界问题,根子在历史,两国从未有过正式划定的国界,基本靠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脉的天然山脊作为习惯线,可英国殖民者一来,麻烦就来了。 他们不仅在1914年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二战时还趁机侵占了线南大片中国领土,1947年印度独立,也顺手继承了这笔殖民“遗产”。 至于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自古就是新疆通往西藏的要道,一直在中国有效管辖之下,解放军早在1951年就已进驻,谁知印度从1954年起,也对这里提出了领土要求,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一颗雷。 即便如此,中国仍在想方设法地避免冲突,为了表现诚意,周总理在六年间四次访问印度,比尼赫鲁访华的次数多得多。 面对边境摩擦,毛主席在1959年甚至提出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方案:双方武装力量各自后撤20公里,形成一个“隔离带”,谁也别挨着谁,自然就打不起来,可印度却断然拒绝,既不后撤,也不谈判。 面对印度的强硬,中国的反应堪称克制到了极点:印军不动,我方部队却单方面从实际控制线后撤了20公里,这一撤,就让双方在前线脱离接触长达两年多。 1960年,中方代表团甚至冒着被西藏叛乱分子暗杀的风险再赴印度,提出用“西段换东段”的思路,当时连尼赫鲁的心腹梅农都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可印度的逻辑却是:“东段我占了的是我的,西段你占了的也是我的”。 这种态度,让和平谈判的路彻底堵死,更何况,印度挑起冲突后,美国援助从每年1亿美元猛增到10亿,这笔巨大利益,也让尼赫鲁更没有理由对华缓和。 然而,中国的善意和忍让,非但没换来理解,反而被印度彻底误判为软弱,1959年西藏叛乱,印度一边公开示好,一边暗中支持分裂势力,高调接纳出逃的达赖,并借机在国内煽动反华情绪。 解放军追剿叛匪时,在朗久与前来接应的印军发生首次交火,紧接着,印军又在空喀山口主动挑衅,打响了第一枪,造成中方人员伤亡。 到了1961年,中国内部正值严重经济困难,外部又与苏联闹翻,安全环境极度恶化,也正是看准了中国这种“内忧外患”的窘境,尼赫鲁政府开始变本加厉,正式推行“前进政策”,派兵越过实控线,在中国境内设立据点,步步蚕食。 面对这种蹬鼻子上脸的挑衅,1962年初,毛主席确定了“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的二十字方针,我方也在印军据点对面建起哨所,用不开火的对峙进行遏制。 谁知印方把这种克制当成了好欺负,印军不仅继续深入设点,还频繁向我方哨兵扔石头、挥舞刺刀,这些细节都直接汇报到了毛主席案头,而他特别嘱咐:“没有我的批准,不许打第一枪。” 我方战士即便被印军的刺刀顶到胸前,也严守纪律,绝不先开火,可到了9月,印军还是偷袭了中方哨所,打死一名代理连长,和平的幻想,至此彻底破灭。 既然谈不了,那就只能打了,毛主席深思熟虑后下了决心,他判断印度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就是算准了中国战略重心在东边,不敢在西部真动手,既然要打,军委的意见是,就必须打狠、打痛,一战让它清醒过来。 1962年10月20日,反击战正式打响,战况毫无悬念,解放军仅用四个师的兵力,就将印军打得溃不成军,歼灭其王牌部队,俘虏近四千人,而自身无一人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