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王朝天成为第一个叛逃台湾的红卫兵,受到台当局的重视,蒋介石和蒋经国还专门接见了他并和他拍下了这张照片,然而没过多久,王朝天却神秘失踪了,他究竟去了哪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6年,一张合照出现在台湾的各大报纸上,照片里是蒋介石、蒋经国和一名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叫王朝天,他原名季水生,是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名红卫兵。 照片风头一时无两,成为台湾宣传的一部分,过了不久,这个被台湾当局当成政治样板的年轻人就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王朝天出生于1947年,辽宁沈阳人,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从小聪明,读书成绩中等,到高中阶段,因家庭条件困难,没能继续读完。 正值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加入了红卫兵,运动初期气氛激烈,他改名为“王朝天”,表现得非常积极,希望能在新的时代有一番作为。 在参加串联活动时,他接触到一些来自南方的消息,那时大陆民众偶尔能听到台湾广播,宣传物资丰富、生活富足。 他听了这些后开始对现实感到不满,觉得生活压抑,看不到出路,1966年下半年,他决定离开大陆,他没有告诉家人,带着几块钱和几张粮票,从沈阳坐火车一路南下,目标是去香港。 到达广州后,他在珠江边等了几天,观察水流和巡逻情况,选择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他把随身物品绑在头上,靠游泳技术渡过珠江,上岸后,他躲避巡逻队,在香港短暂停留,靠打零工维持生活。 过了几天,通过当地的中间人联系到台湾方面,台湾“大陆灾胞救济总会”派人接应他,很快将他安排乘船去了台北。 王朝天一到台湾,就被接进接待所,几天后,台湾方面安排他会见当局高层,他穿着台方提供的新衣服,被带去参加多个场合,有媒体拍照采访。 他成为“大陆青年投奔自由”的典型,台湾方面把他塑造成反共的象征,他被安排参加记者会,讲述自己的“逃亡经历”。 他手里拿着一件破衣服,说是从大陆带来的,象征贫困和压迫,他的形象迅速被包装,成为当局对外宣传的工具。 最初的几个月,他住在由官方安排的住所,有固定的饭食,偶尔还能接待来访的记者,期间他多次被带到各地参与活动,成为各类宣传展览中的“代表”。 他一度以为自己今后可以在台湾有一个稳定的身份,甚至能继续读书或谋个工作,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安排逐渐减少,官员不再频繁与他接触,原本说好的安置、补助和工作机会也没了下文。 王朝天开始对现实产生怀疑,他试图与官员沟通,询问未来的安排,但多次被推诿,他不再受媒体关注,也被移出原本的接待所,安排到偏远住所。 他曾尝试找媒体曝光台湾当局的不作为,希望得到关注和支持,但事情没能如他所愿,他开始变得孤立,不再有外人联系,也很少有人提起他。 到了1966年底,有一天晚上,一辆车停在他住处门前,几名身份不明的人敲门,把他带走,没有任何通知。 他被带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房间没有窗,只有床铺和马桶,他的日常变成在昏暗中度过,没有人告诉他原因,也没人来探望,他被单独关押了三年,无法与外界联系。 1970年,他被送往绿岛监狱,那里关押的是各类政治犯,他在狱中日子异常艰苦,岛上湿气重、生活清贫,身体逐渐变差。 他曾试图和狱友交谈,但因身份特殊,大多数人对他保持距离,他开始变得沉默,每天只是走动或看海,绿岛的八年时间,他度过得十分缓慢。 1978年,他终于被释放,那年他三十一岁,身体明显消瘦,头发稀少,他走出监狱时没有人接他,也没人为他安排住处,他到台北后,靠打零工度日,住在破旧的小屋中。 他尝试找回以前的关系,但所有部门都拒绝接待,写过几封信给当局,也没有回音,他身上已经没有官方身份,也无法重新开始生活。 有一天,他在街头书摊翻看旧报纸,发现当年那张照片还在上面,他看了很久,把报纸放回去,转身离开。 他的生活就像那张照片一样,被封存在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里,台湾不再提起他,大陆也无从得知他的下落,王朝天,这位曾被当作政治标本的红卫兵,最后归于沉默。 他的经历是特殊历史阶段中一个年轻人的轨迹,他曾幻想改变命运,也曾短暂站上舞台,但最终成为权力之间较量下的牺牲者。 他的失踪,不是因为他消失得神秘,而是因为没人再关心他的存在,王朝天的故事,留在了历史的缝隙中,不再被人提起。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柏杨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