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钱,但我不是中国人,我有美国国籍,是一个美国科学家。” 钱永健,1952年出生在纽约,祖籍浙江杭州临安,是钱学森的侄子。他家学术氛围浓得化不开,父亲钱学榘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机械工程师,后来在麻省理工深造,进了波音公司当高级工程师。母亲那边也不简单,兄弟们大多是麻省理工的工程学教授。钱永健的哥哥钱永佑更是牛人,神经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的教授。这样的家庭,注定钱永健不是普通人。 他从小就对化学着迷,8岁就摆弄化学实验工具箱,16岁写论文研究金属和硫氰酸盐的结合,拿下“西屋科学天才奖”,这奖在科学圈里被叫“少年诺贝尔”。同年,他考进哈佛,学化学和物理,1972年毕业后去剑桥大学读生理学博士,师从大牛理查德·阿德里安。1977年博士毕业,留在剑桥做博士后,1981年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9年跳槽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当上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教授。 钱永健的研究主攻绿色荧光蛋白(GFP)。这东西听起来高大上,其实是种能发光的蛋白,科学家用它追踪细胞活动。他通过基因技术把GFP的发光效果弄得更强,还搞出红、蓝、黄等各种颜色变体,成了生物学研究的利器。2004年,他因为这拿了沃尔夫医学奖,2008年又和下村修、马丁·沙尔菲一起捧回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工作让科学家能更清楚地看到细胞怎么运作,癌症、神经疾病研究都靠这个往前迈了一大步。 2008年,钱永健站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成了首位获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国人听到这消息,激动得不行,毕竟他姓钱,还是钱学森的侄子,大家觉得这不仅是他的荣耀,也是华人的骄傲。媒体蜂拥而至,想听听他对祖籍国的看法。可他却在新闻发布会上泼了盆冷水,说自己在美国出生长大,不会说中文,是美国科学家,不是中国人,血统不决定身份。这话一出,现场记者都愣了,国内舆论炸开了锅。 没几天,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又把这话重复了一遍,强调自己一辈子都是美国人,绝不是中国科学家。国内网友坐不住了,网上骂声一片,有人说他忘本,流着中国人的血却不认根,有人拿他和钱学森比,说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建设,他却连中国人的身份都不肯承认。报纸上也全是评论文章,有的痛心,有的愤怒,觉得他辜负了大家的期待。 不过,也有些人替他说话。他们觉得钱永健在美国土生土长,接受全西方教育,生活圈子、思维方式都和美国人没两样,硬要他因为血统认中国,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他的表态虽然刺耳,但挺实在,科学家的身份不该被国籍绑架。争议越吵越凶,有人关注他的科学成就,有人揪着他的血统不放,讨论来讨论去,焦点总离不开“根”这个词。 2009年,他在新加坡开学术会议,又被问到类似问题。他还是那套说法:科学无国界,他的工作是为全人类,不是为某个国家。这话听起来高大上,但国内还是有很多人不买账,觉得他太冷漠,忘了自己姓钱的来历。舆论的风波持续了好一阵,钱永健却没再多解释,继续埋头做研究。 拿了诺贝尔奖后,钱永健没停下脚步,回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继续钻研。他把研究方向转到癌症上,想用荧光技术帮医生更精准地找到癌细胞。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U形缩氨酸,能带着成像分子或化疗药物直奔癌细胞,这技术让癌症诊断和治疗有了新希望。他的实验室成了全球生物学家的朝圣地,研究人员都想看看他的荧光蛋白怎么改变科学。 2016年8月24日,钱永健在俄勒冈州尤金市骑自行车时突发意外去世,享年64岁。据说是心脏问题或中风,具体原因没公开。他的死让科学界炸了锅,同事们都说他是个天才,善良又慷慨,失去他是个大打击。他的荧光蛋白技术已经成了生物学的基础工具,全球实验室都在用,研究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科学都离不开他的贡献。 钱永健是科学巨星,改变了生物学的研究方式,可他的身份争议也让人唏嘘。他始终坚持自己是美国人,拒绝被血统定义,这让很多人失望,但也让另一些人思考:一个人的根,到底是血脉,还是成长的环境?他的选择,到底是背叛,还是坦诚?他的离世,让这些争论没了答案,却留下了无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