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讲得挺在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瞧得更远。
任何普普通通的人要是想更快地取得成就,变得有钱,那绝对不能光是闷头使劲儿,还得去寻巨人,站到他们的肩膀上,给自己加把劲儿。
好多咱们经历的难处,在这些巨人眼里,那都不算啥大事儿,咱们将要碰上的弯路、陷阱,早有巨人走过了。
所以呀,只要咱们去学学那些巨人的聪明才智,咱们就能快快长大。
这篇文章呢,我就给您带来了一位在全世界都数得着的巨人的智慧,他就是稻盛和夫。

小时候他家条件特别差,第一份工作连工钱都没有,不过这些难处都没把他难住,他竟然能独自创立 2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身家高得吓人。
我仔细琢磨了他的智慧,发现他获取巨额财富的秘诀,总结起来就 3 个认识。
真心强烈建议你最少弄明白 2 个,这说不定是你改变命运的好机会!
第一个认知:钱是 “德行” 的副产品很扎心的一个真相:越想赚钱的人,越赚不到钱
主流商业思维教导我们 “无奸不商”,认为赚钱需要精明的头脑和犀利的手段。
但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明确反对:“经营的原点是‘作为人,何谓正确’。” 他创立京瓷时,放弃了能快速盈利的军工订单,只因客户要求 “隐瞒产品缺陷”。
这种 “傻气” 的坚持,反而让京瓷赢得了东芝、IBM 等长期客户,奠定了财富根基。
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在《善恶之源》中提出:“人类天生具备道德直觉,商业关系本质是信任交换。” 当企业把 “获利” 凌驾于 “德行” 之上时,短期可能赚快钱,却会破坏长期信任链。
经济学中的 “重复博弈理论” 也证明:在无限次交易中,诚信者的长期收益远高于欺诈者。
京瓷早年为 IBM 生产陶瓷基板,对方要求的精度是 “0.005 毫米误差”,这在当时被认为 “不可能实现”。
稻盛和夫没有讨价还价,而是带领团队吃住工厂,甚至抱着陶瓷入睡,最终突破技术瓶颈。
这种 “不计成本也要做到极致” 的德行,让 IBM 感动不已,不仅持续下单,还介绍了更多高端客户。
相反,某奶粉品牌曾为降低成本掺入某某东西,短期内销量激增,却在丑闻曝光后彻底破产,创始人锒铛入狱。这印证了稻盛和夫的警告:“以损人利己为出发点的经营,终将自食恶果。”
我小区门口曾有两家包子铺,王老板坚持用当天鲜肉调馅,凌晨 4 点起床揉面,包子卖 2 元 / 个,利润微薄却总有人排队。
李老板为多赚钱,用冻肉和添加剂,包子卖 1.5 元 / 个,开业初期生意火爆,但半年后,李老板的顾客因吃坏肚子陆续投诉,店铺被迫关门;而王老板因诚信经营,被电视台报道为 “良心早餐店”,如今开了 3 家分店,日销包子超 5000 个。
那我们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更有道德的赚钱呢?
1、建立 “决策道德清单”:每次商业决策前问自己 3 个问题:这是否损害客户利益?员工是否认同这种做法?能否公开透明地告知所有人?
2、践行 “利他优先” 原则:每月至少做 1 件对客户 / 用户有益但短期无收益的事,如免费培训、产品升级不加价;
3、积累 “德行资产”:记录自己坚守原则的时刻(如拒绝数据造假、退还客户多付的钱),强化 “德行 = 财富根基” 的认知。

越讨厌上班的人,越难赚到钱,很真实!
多数人把工作视为 “不得不做的苦差事”,认为 “赚钱是目的,工作是手段”,但稻盛和夫提出 “工作即修行”:他在 27 岁创业时,面对破旧的厂房和落后的设备,没有抱怨,反而把车间当作 “修炼灵魂的道场”,每天工作 15 小时,甚至从厕所瓷砖中寻找改善灵感。
这种 “爱上工作” 的心态,让京瓷在 10 年内成为行业龙头。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 “心流理论”:当人全神贯注于工作时,会进入忘我的愉悦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创造力和效率是平常的 5 倍。
稻盛和夫的 “自燃型人格” 理论与此不谋而合:他把人分为三类 ——“自燃型”(主动点燃工作热情)、“可燃型”(需要外部激励)、“不燃型”(消极怠工),财富只会流向 “自燃型” 的人。
稻盛和夫在研发新型陶瓷材料时,曾因实验屡屡失败而焦虑。一天他路过车间,被同事打翻的松香粘到裤子上,却突然想到 “松香受热会凝固,能否用于陶瓷成型?” 这个灵感来自他对工作的极度专注,最终开发出革命性的 “松香成型法”。
日本 “寿司之神” 小野二郎与稻盛和夫理念相通:他 90 岁仍每天凌晨 2 点起床选鱼,为了让寿司口感更好,坚持用手温捂热饭团。
这种把工作视为 “修行” 的态度,让他的寿司店成为全球唯一米其林三星寿司店,预约排到 2 年后。
身边其实有很多现象也印证了这一点。
比如月薪 5000 的员工抱怨 “工作没意义”,却从不研究如何改进流程。
比如年薪 50 万的管理者把加班当修行,主动学习行业趋势,带领团队突破瓶颈。
比如摆摊卖菜的大叔哼着歌整理菜品,摊位永远整洁新鲜,顾客比同行多一倍。
我们怎样让自己从工作中获益更多呢?
1、每天记录 “工作小确幸”:写下 3 件当天工作中让你有成就感的小事(如 “说服客户接受新方案”“教会同事一个技能”)。
2、设定 “工作修行目标”:每周给自己一个挑战(如 “用更简洁的报表呈现数据”“主动帮同事解决一个难题”),完成后奖励自己;
3、打造 “心流工作环境”:每天划出 2 小时 “无干扰时间”,关闭手机通知,专注攻克一个核心任务,体验沉浸工作的愉悦。

越害怕失败的人,越容易被淘汰
人们本能地追求 “安全稳定”,害怕危机和变革,但稻盛和夫在 40 年经营生涯中,经历过石油危机、日元升值、互联网泡沫等多次危机,每次都把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
他的秘诀是:“当别人恐慌退缩时,正是我们突破的最佳时机。”1973 年石油危机导致订单暴跌,他却趁机研发出省油的陶瓷涡轮零件,抢占新能源市场。
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斯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指出:“企业的衰退不是从危机开始,而是从拒绝变革开始。” 危机本质是 “旧平衡被打破”,同时创造了 “新规则建立” 的空间。
稻盛和夫的 “危机哲学” 暗合 “创造性破坏” 理论,也就是 每一次危机都会淘汰旧模式,为新模式腾出市场空间。
KDDI 创立时,日本通信市场被垄断,所有人都认为 “不可能成功”,但稻盛和夫看到危机背后的机会:NTT 的高资费让中小企业苦不堪言。
他推出 “低价套餐 + 优质服务”,甚至把客服电话设在总部,亲自接听客户投诉。
这种 “在危机中找痛点” 的策略,让 KDDI 用 10 年时间成为日本第二大通信公司。
特殊时间,多数餐饮企业关门大吉,某火锅品牌却逆向扩张:他们推出 “火锅食材外卖包”,在社区开设自提点,同时培训员工直播教做菜。危机反而让其营收增长 40%,验证了 “危机 = 转机” 的真理。
我的邻居王叔 45 岁被裁后,没有躲在家里唉声叹气。
他发现小区老人多,便考取了 “老年护理员” 证书,每天上门陪老人聊天、代购药品,按次收费 50 元。现在他组建了 5 人的护理小队,服务 200 多位老人,月收入比上班时还高。
他说:“失业那天,我以为天塌了,没想到是新开始。”
我还认识很多自媒体做得牛逼的人,他们一起都是纸质媒体的,当纸质媒体被自媒体冲击,遇到危机的时候,他们果断拥抱新事物,事业反而更上一层楼!
危机来的同时,机会也来了,那我们怎样把危机转化成机会呢?

1、建立 “危机清单”:列出当前行业 / 职业的 3 大潜在危机(如 “门店租金上涨”“AI 替代基础编程”),提前思考应对方案。
2、每周研究一个 “危机案例”:阅读《危机中的转机》等书籍,或分析同行在危机中的成功转型案例,提炼可复用的策略。
3、用 “10% 资源” 试错:每月拿出收入的 10% 或工作时间的 10%,尝试新领域(如实体店做直播、上班族学副业技能),培养危机中的生存能力。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