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国后,他们惊叹:知道你们领先,没想到遥遥领先! 今年7月,8名来自西方国家的风险投资人扎堆跑到中国,专门给清洁能源产业做了回“实地探营”。出发前这帮人心里其实都犯嘀咕,毕竟在西方圈子里,总有人说中国的领先是“靠补贴堆出来的”“技术含金量不够”,可真踏进中国的工厂、跟企业家坐下来聊过之后,那点怀疑早就飞得没影了。 他们第一站去的是一家光伏组件制造商,一进车间就看傻了眼:从硅料提纯到电池片切割,再到最后的组件封装,整条生产线全是机器人在运作,几乎见不着几个工人。 厂长指着生产线尽头的检测仪说,现在出厂的组件转换效率早就突破26%,而且因为从原材料到核心设备全是国内自己造的,成本比欧美同类产品低了近三成。 这还不算完,旁边的研发中心里,工程师正调试新一代钙钛矿叠层电池,据说量产之后效率能再涨5个点,这进度让搞投资的几个人忍不住互相使眼色——西方企业还在实验室里摸索呢,中国这边都快量产了。 跟企业老板聊天时,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中国的战略眼光。老板说早在几年前,就料到西方可能搞保护主义,提前在东南亚建了生产线,原材料从国内运过去,加工完再出口,既绕开了关税壁垒,又能快速响应“全球南方”国家的需求。 说着点开数据屏,巴基斯坦电网里13%的电力都来自他们的光伏设备,阿曼也占了7.2%,巴西、摩洛哥这些国家的订单排到了明年。“不是我们要抢市场,是人家算过账,用中国的太阳能设备,比烧化石燃料便宜一半还多。”老板这话戳中了要害,投资人心里门儿清,成本优势才是最硬的竞争力。 考察结束没俩月,彭博社9月22号的报道就提了这事儿,说这些投资人回去之后,私下里都在怀疑欧美企业的竞争力。 有个投资人跟记者坦言,在欧洲看的光伏工厂,不仅产能只有中国同行的零头,核心的逆变器还得从中国进口,更别说储能配套的技术了——中国的液流电池能稳定运行10小时以上,欧美同类产品还在解决漏液问题。 更要命的是供应链,中国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的闭环都建好了,欧美光搞定原材料供应就得跟好几个国家扯皮,这差距可不是短期能补上的。 美国来的AshwinShashindranath说得特实在,这趟中国行跟捅破了窗户纸似的,才发现不少西方同行都活在信息茧房里。之前总听人说“中国技术靠抄袭”“供应链随时会断”,可亲眼看到中国企业能自己造光伏银浆、能搞定风机轴承,甚至连智能运维的算法都比欧美精准,才明白那些说法有多片面。 他吐槽说,西方媒体总盯着“补贴”说事,却没人提中国企业每年把营收的10%砸进研发,更没人提全球四分之三的光伏板都打这儿出货,说是重塑世界能源版图真不算夸张。 临走前,他们在苏州看了个储能电站,能把白天多余的太阳能存起来,晚上再输给电网,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比德国的标杆项目快0.3秒。负责人说这只是示范项目,明年还要在中东建个更大的,直接对接当地的光伏电站。 那一刻,几个投资人终于明白,中国的领先不是碰运气,是早早就布好了局——从供应链本土化卡住成本命门,到提前布局全球市场避开风险,再到持续砸钱搞研发,每一步都踩在了能源转型的节奏上。 这会儿再想起出发前的疑虑,几个人都觉得好笑。原本以为能找出点“领先的水分”,结果看到的全是实打实的硬实力。用Ashwin的话说:“以前知道中国领先,以为也就快个一年半载,现在才看清,这哪是领先一点啊,简直是拉开了代差,想追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这话大概就是所有西方观察者最真实的感受,没亲眼见过之前,永远没法想象中国清洁能源的盘子铺得有多大、扎得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