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成诈骗新饵##唯有双向奔赴才能防情感骗局#】过去,骗子会用“免费
【#情绪价值成诈骗新饵##唯有双向奔赴才能防情感骗局#】过去,骗子会用“免费送鸡蛋”名义,引诱老年人上当受骗。如今,送鸡蛋已经OUT,骗子也学会了“与时俱进”。最近有起案例比较典型。据大象新闻报道,湖南长沙的丁女士被“网恋男友”哄骗40多万,事后还感慨:老公提供不了的情绪价值,骗子做到了——还挺恋恋不舍的。为什么她愿意信任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连几十万的财产都敢轻易托付?答案就在谜面上:骗子更能提供情绪价值。情绪价值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通过言行举止、表情等,带给对方情感上的满足感和心理安慰。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从未改变。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只要有手机,似乎就能满足社交需求。几十年前还很常见的大家庭模式,越来越被原子化、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所替代。春节聚餐时大家低头玩手机,再也不同七大姑八大姨交流;人人均“社恐”,连接电话都成了一种负担……科技进步是好事,但人不是按照指令输出答案的机器。当与人沟通的机会变少,慢慢地,我们开始不愿意关注他人,也没有人乐意倾听自己的心声。曾有网友感慨,休息日想找人聊天,可翻遍几百号人的朋友圈,竟无一人能产生说几句的冲动,引得无数人共鸣——孤独无助的滋味,不好受。无论是前阵子“AI伴侣”走红,亦或LABUBU和老人玩具的爆火,某种意义上都是人们在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得情绪价值时,被迫选择的代餐。代餐终归不是正餐,当一个人无法正常获取情绪价值,自然有骗子发掘“蓝海市场”:深夜独自一人躺在床上,有人突然发来“你只是故作坚强”,会不会瞬间杀伤力拉满,让骗子把“鸡蛋”送到心坎上?为了避免更多“丁女士”被骗,我们希望不法分子早日束手就擒。但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即便“网恋男友”落网,照样会有“梦中情孙”“完美儿女”“模范老友”争相填补情感空白。只有让获取情绪价值不再难,方为远离情感诈骗陷阱的“治本之道”。情绪价值是当面聊出来的。虚拟世界中文字的长篇大论、表情包的丰富多彩,都很难替代面对面的交流。键盘打出来“好的”,也许是表达喜悦,也可能是累觉不爱的机械回应。只有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才能更好体会其情绪波动。比如,回到家中别忙着躺在沙发上刷手机,不妨跟爱人或孩子说说趣事,倾听他们的烦恼,交流中增进感情。也可定期跟亲朋好友见面,哪怕“注意添衣”“又变帅了”的简单问候,也能让彼此更多几分亲近。感情好了,情绪价值不就来了?情绪价值离不开与他人共情。提供情绪价值,看似需要绞尽脑汁,实则并不是刻意学习的“知识”。关键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揣摩其喜怒哀乐背后的动机,有效建立与对方的共情关系。前几天,延边大学的食堂阿姨只因在毕业典礼上说了句“无论多忙都要好好吃饭”,就不光令现场的毕业生落泪,也看哭了很多网友——别人希望你功成名就,但阿姨只关心你的身体健康。看似朴实无华的一份共情,恰恰触动了大家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情绪价值需要“双向奔赴”。情绪价值不是单方面的索取,正常的人际关系从来是对等的,没有人愿意一味付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说出的便是构建良性人际关系的奥秘。当丁女士抱怨“我扭伤后想在沙发上烤火吃饭,老公说爱吃不吃,骗子却点了外卖和榴莲”时,可曾想过,自己是否为老公提供过情绪价值?试想,如果丁女士主动点了外卖,邀请丈夫一起用餐,双方或能找回热恋时的感觉。夫妻感情好了,哪还轮得到骗子“代劳”?远离情绪价值骗局,有时候只需我们主动迈出第一步。愿每个人都可从沟通与倾听中获益,都能享受被人关心需要的滋味。(安徽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