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昨晚刷到俞孔坚的消息,我第一反应不是北大—— 也不是他家人—— 是他那几个还

昨晚刷到俞孔坚的消息,我第一反应不是北大—— 也不是他家人—— 是他那几个还没毕业的学生。 俞教授带学生有多“拧”?以前有学生说,他会拿着红笔蹲在实验室,跟你一起抠论文里的田间数据,连采样点的经纬度都要核对三遍。参评院士那年闹得最凶的时候,他还每天早半小时到教室,给学生补漏前沿文献。现在突然走了,学生们哪是失去一个导师啊?是失去了“不用多解释就能接得上你思路”的人——换个导师,得重新讲“我为什么要做乡土景观研究”,得重新适应“要不要熬夜改稿”的节奏,更戳心的是——再也没人会拍着你肩膀说“你这个方案,比我当年想的更贴土地”。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导师?就是哪怕毕业十年,想起他蹲在田埂上跟你说“研究不是写论文,是要让土地会说话”,还能突然把你从“搞学术到底为了什么”的迷茫里拽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