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抗战结束后,中国大地上还有不少日军留下的炮楼没有被拆除。后来,国家把一些炮楼分配

抗战结束后,中国大地上还有不少日军留下的炮楼没有被拆除。后来,国家把一些炮楼分配给各单位当做员工的住房来使用。 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青岛的孙从孝大爷当时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家里兄弟姐妹多,一大家子12口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平房里,转个身都费劲。他父亲在电力部门上班,一天下班回来,带回个天大的好消息:单位分房子了! 一家人高兴坏了,可到了地方一看,全傻眼了。分给他们的,是发电厂旁边一座孤零零的炮楼。这炮楼是日军侵华时建的,专门为了看守电厂这个重要目标。抗战胜利后,这硬邦邦的家伙拆起来费劲,就一直留着。单位看孙家人多,普通平房住不下,干脆就把这炮楼给了他们。 当时那心情,住进侵略者盖的军事堡垒里,心里能得劲吗?孙大爷的父母一开始是打心眼儿里抗拒。那段屈辱的历史,是刻在骨子里的痛。但现实摆在眼前,12口人总得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在单位领导的再三劝说下,一家人咬咬牙,搬了进去。谁也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一个甲子。 把炮楼改造成家,那工程可不小。这楼是为打仗设计的,一楼存弹药,二楼是射击口和观察哨。墙体厚得吓人,足足72公分,钉个钉子都得冒火星。一家人齐上阵,把黑洞洞的枪眼堵上,安上玻璃当窗户;拆掉多余的铁门,总算有了点家的样子。二楼住人,一楼就成了厨房和储物间。 可这房子天生就不是给人住的。特殊的结构导致它夏天像个大蒸笼,又闷又热;冬天寒风从墙缝里钻进来,跟住冰窖没两样。墙体太厚,湿气散不出去,一到雨天就漏水。没办法,那时候能有个宽敞地方就不错了,哪还敢挑三拣四。对孙家来说,这炮楼起码比原来的小平房大多了。 日子慢慢好起来,孙家攒了点钱,开始琢'磨着改造炮楼。他们动手在二楼顶上加盖了一层,变成了三层小楼,又在一楼隔出了个洗手间。最聪明的改造,是把当年留下的弹孔利用起来,穿上了水管和电线。这么一折腾,炮楼总算有了点“烟火气”。 时间一晃,孙从孝和兄弟姐妹们都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父母去世后,嫌炮楼居住不方便的兄弟姐妹们陆续搬了出去,最后只剩下孙从孝一家守着这座老楼。周围高楼大厦一栋栋盖起来,这座圆滚滚的炮楼夹在中间,显得格格不入。亲戚朋友都劝他:“现在条件好了,干嘛还住这儿啊?搬出去住楼房多舒服。” 孙从孝和老伴总是笑着摇摇头。对他们来说,这炮楼早就不是一栋冰冷的建筑了,这里装着一家人几十年的记忆,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不想搬,就得接着改造。最大的难题,就是暖气。青岛的冬天,没暖气是真要命。可这炮楼的墙,钻孔比登天还难。请来的施工队对着墙直摇头,说这活儿干不了。这事儿就一年年地拖了下来。 转折点出现在孙从孝的孙子身上。儿子工作忙,把小孩放老两口这儿带。小孙子活泼可爱,给老楼带来了不少欢笑。可一到冬天,问题就来了。大人还能扛,孩子抵抗力弱,在没暖气的炮楼里冻得生了病。看着病床上打点滴的孙子,孙大爷心疼得不行,下定决心:“砸锅卖铁,也得把暖气通上!” 这一回,他不再自己瞎琢磨,而是向媒体求助。事情报道后,引来了不少关注。2002年,在记者的帮助下,一个专业的施工团队来了。老师傅们研究了半天,想出个绝妙的主意:不硬凿墙体,就从原来日军的枪眼下手,把孔洞扩大,穿进暖气管道! 就这样,困扰了孙家几十年的难题,终于解决了。从孙大爷动念头想装暖气,到真正通上暖,不多不少,正好20年。 2015年,他家所在的区域迎来了拆迁。因为炮楼是历史军事建筑,被要求保留下来,不能再住人了。孙家拿到了一笔补偿款,终于要和这住了58年的老楼说再见了。 以前不搬,是舍不得。现在搬,是响应政策。 搬进宽敞明亮的高层电梯房,冬暖夏凉,再也不用为取暖发愁。可孙大爷和老伴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闲下来的时候,老两口总会不自觉地溜达到炮楼底下,站着看半天,想起以前的日子,忍不住会心一笑。 面对采访,孙大爷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高楼大厦是舒服,可是炮楼才是我的家!” 这句话,听着有点矫情,但你细品,全是真情。啥是家?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时光。它是一家人从牙缝里省出钱加盖三楼的奋斗,是冬天围着煤炉子取暖的温馨,是为给孙子通上暖气奔波20年的执着。是这座冰冷的战争机器里,五代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赋予了它家的温度。 那些厚达72公分的墙,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也守护了一家人的悲欢离合。那些曾经射出子弹的枪眼,后来穿过的是带来温暖的暖气管。这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战争的创伤,被普通老百姓用最质朴、最坚韧的生活热情,慢慢抚平,并生长出了新的故事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