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京的考生盘缠丰厚,为何土匪不抢?土匪:你看他腰上的腰牌,谁敢抢? 你可能不知道,这腰牌可不是普通的木头牌子,那是朝廷专门给赴考士子发的“驿券”,相当于现在的官方特级通行证。唐代的时候叫“公验”,宋代还特意改名叫“驿券”,上面不光写着考生的籍贯、姓名,还有地方官府盖的鲜红大印,笔迹和印章都有专人核对,想仿造根本不可能。 土匪们再横,也明白这腰牌背后代表的不是考生本人,是朝廷的脸面和权威。古代科举可不是小事,那是朝廷选拔官员的“人才通道”,每个考生都是未来可能的官老爷,朝廷能不重点保护吗?你想啊,要是考生在半路被抢了,甚至丢了性命,消息传到京城,皇帝都可能龙颜大怒,到时候官府肯定会下死命令剿匪,谁也跑不掉。 就拿《大明律》来说,里面写得明明白白:“凡劫夺赴京应试举人及贡监生员者,不分首从,皆斩。”这可不是吓唬人,抢普通百姓或许还能靠躲进深山逃过一劫,抢考生直接就是砍头的罪,连求饶的机会都没有。清代乾隆年间就有过真事儿,山东一伙土匪没认出腰牌,抢了两个举子,结果省里的巡抚当天就调了绿营兵,不到十天就把山寨端了,为首的几个头目还被拉到闹市凌迟,其他小喽啰不是坐牢就是充军,这代价谁扛得住? 而且考生也不是孤身一人赶路,大多会跟同乡考生结伴,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有的还会雇上几个会点功夫的随从。土匪就算眼馋那点盘缠,也得掂量掂量——一群人带着官府给的凭证,还有随从护着,真动手了不光可能打不过,还得把自己的命搭进去,这买卖太不划算。 更重要的是,很多土匪原本就是走投无路的百姓,不是天生就想当恶人。他们心里清楚,抢考生就是跟朝廷作对,一旦官府动真格的,自己的山寨、家人都得受牵连。与其冒这么大的险,还不如去抢那些富商的私货,至少不会引来朝廷的重兵围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