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医临床开方用药,藏着8种配伍模式和方法,属于“不传之秘”很多坚持用中医药调理治

中医临床开方用药,藏着8种配伍模式和方法,属于“不传之秘”

很多坚持用中医药调理治疗的患者,对中药的印象是:淡黄色的纸包里,一堆根茎枝叶、树皮草根,遵医嘱熬煮服用后,能缓解身体的“红热肿痛胀闷”,其实,它的正式名称是“方剂”。

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抓手,在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有重要地位,每一个流传至今的方剂,都包括“四有”设置:

有组方原则,有合适的药物药对、有适当剂量和化裁、有合适的剂型和用法。

在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方剂有规范的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相宜,可根据药性配伍、脏腑配伍或病情配伍,有明确的十八反十九畏禁忌,等等,这些原则,确保了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实,方剂的配伍,国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如黄连配厚朴,麻黄配桂枝、附子配升降、石膏配知母、半夏配升降、黄芪配白术、柴胡配黄芩等,有的中药经典名方,就是靠一个或几个相宜的配伍撑门面。

中药方剂配伍,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要”是因为方剂必须讲配伍,“困难”是特点难以把握,但中医术业精深的必经之路和必考之题,就是方剂配伍。

比如,五行配伍的说法——培土生金、滋水涵木、增水行舟;阴平阳秘的说法——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四气五味的说法——辛开苦降、苦寒直折,等等,都是方剂配伍特点规律的精妙概括。

那么,中医临床遣方用药,在配伍上有什么规律?这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也是不少中医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

总的来说,中医处方配伍有8个规律,逐个列出来。

1、寒+热,寒热并用。

就是性寒的药物,与性热的药物配在一起,中医有一个基本治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有时候,患者身上同时存在寒象和热象,临床诊断为寒热错杂,这个时候用药,就要考虑药性偏颇,既要防止热过头了伤阴,又要防止寒过头了损阳。

经典的配伍有:干姜+黄连、石膏+细辛、附子+大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清胃散、大黄附子细辛汤等。

具体做法是:在大量温热药里,加入小部分寒凉药,或在大量寒凉药里,加入小部分温热药,总体上起到引导、防止格拒等作用。

2、动+静,动静相宜。

就是药性活泼走窜的药物,与稳固善守的药物配伍使用,“动药”行散易耗伤,尤其是量大时对经血元气有一定影响;“静药”容易滋腻呆滞,尤其是阻碍脾胃升清降浊,两者结合,可以调和气血阴阳。

典型例子有:当归+川芎、酸枣仁+川芎、熟地+砂仁等,方剂有四物汤、六味地黄丸、酸枣仁汤等。

总的要求是,补养不滋腻,调理有依托。

3、升+降,升降相因。

就是在调理气机方面,将升提气机的药物,和沉降气机的药物配伍使用,升降是全身健康运转的基本形态之一,由多个脏腑配合完成,如脾胃升清降浊、肝气升肺气降,等等。

典型药对有:柴胡+枳实、石膏+升麻、牛膝+桔梗,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清胃散等。

4、宣+降,宣降组合。

就是围绕肺气升降,将宣发升散的药材和肃降下行的药材配伍使用,“宣降”与“升降”的区别在于:宣降是靶向肺脏的,有专一性;升降是全身的,讲系统性,宣降目的是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宣发不利或肃降失常,都不是好事。

典型药对包括:麻黄+杏仁、桑叶+枇杷、紫苏叶+紫苏子,方剂有麻杏石甘汤、麻黄汤、杏苏散等。

5、散+收,散收相配。

就是把开泄、耗散的药材,与固涩、止耗的药材配伍使用,发散的药物容易伤正伤阳,收敛药好坏不分,容易留邪在体内,两者配伍,调和营卫,开阖有度。

典型的药对是:防风+五味子、麻黄+五味子、桂枝+白芍,等等,方剂有小青龙汤、桂枝汤等。

6、补+泻,补泻兼施。

就是把补益药物和祛邪药物配伍使用,一个扶正,一个攻邪,对虚实夹杂的病症有较好的功效,目的是标本兼顾,攻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典型的药对是:人参+大黄、黄芪+防风、熟地+泽泻,方剂有玉屏风散、黄龙汤、六味地黄丸等。

7、润+燥,润燥相济。

就是把润燥、养阴、滋阴的药物,与化痰燥湿、渗湿的药材配伍,一个是防止温燥伤阴,或滋腻助湿,促进药效。

典型的药对有:麦冬+半夏、贝母+知母、滑石+阿胶等,方剂有麦门冬汤、猪苓汤等。

8、刚+柔,刚柔并济。

就是把温、辛、燥、烈的药材,与甘、缓、酸、敛的药材配伍,一个是制刚燥之性,一个是缓和畯烈之性,达到温阳不伤阴、滋阴不损阳的目的。

典型药对有:附子+白芍、桂枝+白芍、人参+吴茱萸等,方剂有真武汤、附子汤、桂枝汤、吴茱萸汤等。

这8个方面的配伍,总目的是扶固正气、顾护胃气,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相生目的。既建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又能通过相反的配伍,制约偏性,协同增效。在临床中,还要关注剂量、病机、用药比例、患者情况等基本和重点问题。

无论是配伍还是组方,都需要遵医嘱用药,不可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