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就在刚刚 巴西宣布了 9月19日,巴西发展、工业、贸易和服务部外贸秘书处发布

就在刚刚 巴西宣布了 9月19日,巴西发展、工业、贸易和服务部外贸秘书处发布公告,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丙烯酸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事儿是由巴西国内企业BASF S/A在今年4月底申请提起的。涉及的产品南共市税号为2916.11.10,调查时间跨度挺长的,倾销调查期是2024年全年,损害调查期则从2020年1月一直拉到2024年12月。公告一出就立即生效了,相关出口商和生产商会收到调查问卷,得在30天内通过SEI系统提交答卷,5个月内还可以申请开听证会。 刷到这消息时,我正翻着义乌小商品市场老板老周的朋友圈——他上周刚发了批货柜的化工原料到巴西,配文是“巴西老客户催得急,这单要是黄了,厂里二十号人的工资都得抖三抖”。评论区有人回:“小心巴西的反倾销大棒,去年我们瓷砖厂就被折腾半年。”老周没接话,只回了张仓库里堆成山的丙烯酸桶照片,桶身上印着“中国制造”。 说句实在话,反倾销调查这事儿,对做外贸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但它到底是个啥?简单讲,就是巴西觉得中国卖过去的丙烯酸太便宜,可能“亏本甩卖”挤垮本地企业,所以要查一查是不是真的“倾销”。查着查着,如果认定存在倾销,可能加征高额关税,到时候中国产品价格优势没了,巴西进口商要么转买本地货,要么硬扛高成本——最后苦的可能还是终端消费者。 那巴西为啥盯上丙烯酸?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涂料、塑料、胶黏剂的核心原料。巴西这几年的基建和房地产挺热,涂料厂、建材厂开得不少,可本地丙烯酸产能跟不上,每年得从中国、韩国、德国进口。中国这边呢,化工产业规模大、成本低,加上近年来技术升级,产品质量稳定,慢慢成了巴西市场的“香饽饽”。有数据说,2024年中国对巴西丙烯酸出口量涨了18%,占巴西进口总量的35%——这在巴西本地企业眼里,可不就是“狼来了”。 申请调查的BASF S/A,是巴西最大的化工集团之一,在当地市场占了差不多40%的份额。这两年他们的财报不太好看,利润下滑了20%,说是“进口产品冲击”导致的。可明眼人都知道,BASF自己的生产线老化,环保投入又高,成本降不下来才是主因。现在他们把锅甩给中国产品,倒像是在转移矛盾——毕竟巴西经济这两年不太景气,民众对物价上涨怨声载道,找个“外国企业”当靶子,总比承认自家企业效率低来得容易。 更扎心的是调查流程。倾销调查期是2024年全年,损害调查期却从2020年开始——这意味着,巴西不仅要看中国企业最近一年有没有“低价甩卖”,还要翻旧账,把过去五年中国产品的价格波动都算进去。要知道,2020年全球疫情刚爆发时,国际物流混乱,海运价格翻了几倍,中国出口商的成本跟着涨,那时候的价格反而比平时高。现在拿五年前的低价和现在的成本价比,怎么看都有点“刻舟求剑”。 中国企业这边呢?听说已经有十几家对巴出口丙烯酸的企业收到问卷了。杭州一家化工公司的负责人跟我吐槽:“问卷厚得像本书,光是财务数据就要翻出2020年到2024年的所有合同、发票、运输记录。翻译、公证、提交,没个三五万块钱下不来。更麻烦的是,巴西那边指定的第三方机构收费高得离谱,光是数据核验就要收两万美元。”可就算花钱花时间,也不一定能赢——前几年有个浙江的农药企业被巴西反倾销调查,准备了上百公斤的证明材料,最后还是被加征了15%的关税。 但也不是没转机。去年江苏一家光伏组件厂被巴西反倾销调查,他们干脆联合本地经销商搞了个“价格承诺”:保证出口价不低于成本价加合理利润,同时承诺在巴西建组装厂,带动本地就业。最后巴西调查机构不仅取消了反倾销税,还给了他们五年的“市场观察期”。这说明,应对反倾销不能光靠“硬扛”,得灵活调整策略——比如本地化生产、技术合作,甚至帮对方解决就业问题,把“敌人”变成“队友”。 说到底,反倾销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公平贸易”问题。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焦虑:巴西想保护本地产业,中国企业想保住海外市场,发达国家又在背后搞贸易规则——三方博弈下,最吃亏的往往是普通工人和企业。就像老周说的:“我们卖的丙烯酸,巴西工人用来刷墙,孩子用的书包喷漆,哪样不得靠这东西?真要加税,巴西老百姓买涂料得多掏钱,我们的厂子也得裁员,这不是两败俱伤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