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逃到方山,遇到八个樵夫。其中一个樵夫认出了他。李秀成流着眼泪哀求樵夫:如果放我走,愿以三万金相谢!但樵夫们不想放过他。他们聚在一起商议,要把李秀成献给清军,以求重赏。八人把李秀成押进村子。 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破的第二天清晨,一辆马车在南京城外的方山脚下缓缓行进。车上坐着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李秀成,身边只有一名书僮相伴。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忠王,刚刚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败仗。作为天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他曾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多次击退湘军的猛烈攻势,甚至识破并摧毁了敌军挖掘的三十三条地道。 然而再精妙的防御也有失手的时刻,当湘军最终攻破太平门时,李秀成匆忙收拾了大批金银珠宝,带着书僮仓促出逃。 正在山中砍柴的八名樵夫注意到了这辆不寻常的马车。车轮在泥土中压出的深深印痕,与车上仅有的两个人形成鲜明对比,显然载着极其沉重的货物。 更关键的是,其中一名樵夫曾在南京城中见过忠王的画像。李秀成虽然换了便装,但那张在太平军中广为流传的面孔还是被认了出来。 八名樵夫持着砍柴的斧头将马车团团围住,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局面,素以用兵如神著称的李秀成显得束手无策。毕竟个人武艺从来不是这位儒将的强项,他的本领在于运筹帷幄,而非刀剑相搏。 为了保全性命,李秀成跪地哀求,承诺如果樵夫们愿意护送他到湖州,愿意酬谢三万两白银。 面对如此巨额的财富诱惑,八名樵夫却没有立即答应。他们商议后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将李秀成献给清军,以换取朝廷的赏银和可能的官职荣耀。 七名樵夫留下看守,派出了其中的陶姓樵夫前往湘军大营报信。陶某在萧孚泗的军营中有个亲戚担任厨师,消息很快通过这层关系传到了提督萧孚泗那里。 萧孚泗立即派出精兵赶往方山,将李秀成连同那批财物一并控制。萧孚泗后来试图独吞这些财物,甚至有杀樵夫灭口的打算,幸好那位在军营做厨师的樵夫亲戚及时通风报信,八人才得以逃脱。 凭借“擒获”李秀成的功劳,萧孚泗被清廷封为一等男爵,还获得了大量的金银赏赐。几年后,曾国藩得知樵夫们的贡献,下令每人赏银一百两,但这笔钱经过层层克扣,最终每人只拿到了五十两。 当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持锥入狱羞辱他时,李秀成淡然回应:“曾九,各为其主,何必如此?”这份从容让曾国藩也心生几分敬意。 在狱中,李秀成写下了数万字的《李秀成自述》,详细记录了太平天国的兴衰历程和重要人物。曾国藩将其中的敏感内容删改后上呈朝廷。1962年,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公布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原稿。 这位曾经击破清军江北大营、取得三河大捷,间接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的太平名将,最终因为八个普通山民的举报而走到了生命的终点。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写完自述后被处死。 网友热评: “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李秀成能打胜仗,却输给了人性贪婪。” “樵夫们以为能靠举报翻身,结果清廷只给50两打发了?晚清腐败真是从根烂透了! ”说实话,要是樵夫拿了三万金放人,可能最后也被清军追杀。乱世中小人物怎么选都是悲剧。” 李秀成的结局,既是时运不济,也是晚清乱世的缩影。名将败于樵夫之手,看似荒诞,却揭露了人性在利益前的复杂抉择。 如果你是樵夫,会选择拿三万金放人,还是献给清军?为什么? 信源: 清代原始史料 ——《庸庵笔记》—薛福成 原始供词影印——《李秀成亲供手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