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军事专家、台海军军官学校前校长谭传毅今日发文解析福建舰及中美航母态势:自辽宁舰服役起,台湾方面就该清醒认知 —— 海峡防御已经没台军什么事儿了;航母作战范围早已将台海纳入 “内海”,台湾除了静待“审判日”的到来,再无其他选择。 谭传毅接着从技术优势、作战效率、部署体系到中美对峙案例,层层拆解了解放军航母战力及对区域格局的影响。 谭传毅首先点出福建舰的关键突破: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更关键的是,福建舰采用常规动力,却能提供足以支撑电磁弹射的电力,这种 “常规动力 + 电磁弹射” 的组合为全球首例,直接大幅提升舰载机出动效率 —— 据估算,其每日舰载机起降可达 270 至 300 架次。反观美国福特号航母,虽设计理论值为每日 350 架次,但实际表现却严重拉胯,日常起降仅约 24 架次,二者实战效率差距显著。 在航母作战效率的核心指标 —— 舰载机起降频率上,谭传毅进一步对比了解放军辽宁舰、山东舰与美军航母的表现。他坦言,辽宁舰、山东舰虽看似在硬件参数上不及美军尼米兹级航母,但解放军通过体系化支援实现了 “以补代强”:作战时可依托大陆本土战机、弹道导弹、各类无人平台提供火力支援,再配合电战船实施电磁干扰与压制,在家门口的战场中,能获得全方位体系支撑;而美军则面临 “客场作战” 的天然劣势 —— 兵力分散难集中,极易被解放军分割围歼。他强调,在完整作战体系内,即便是相对落后的武器,也能发挥出强大战力。 其中,山东舰的起降效率尤为亮眼。据大陆媒体报道,山东舰曾在 17 天内出动舰载机 610 余架次,日均达 36 架次;而美军福特级航母 2022 年首次作战部署时,52 天内仅出动 1250 架次,日均仅 24 架次,实战效率竟不及山东舰。谭传毅认为,这背后除了装备与体系支撑,更关键的是山东舰官兵强烈的作战意志 —— 能将装备战力发挥到极致,而在真实战场上,战斗意志往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变量。 谈及解放军三航母的运作模式,谭传毅指出,其将采用 “执勤 - 训练 - 维修” 轮换制度:执勤阶段,航母主要在台海、南海、西太平洋等关键海域执行战备巡逻、威慑与演习任务;训练阶段则在基地或近海开展训练、休整与补给,保持高战备等级,可随时接替执勤或增援;维修阶段则进行定期检修、系统升级与现代化改装。 这套模式虽借鉴美军,但解放军航母的维修效率远超美军:美军尼米兹级与福特级航母一次大修需耗时 4 年,而山东舰大修仅需 6 个月,辽宁舰最长也仅用 10 个月。谭传毅分析,核心原因在于中国航母服役时间短、舰体较新,且国内造船与维修工业能力强劲,能大幅缩短维修周期 —— 这意味着解放军可确保任何时候至少有一艘航母处于可部署状态,形成 “福建舰前出西太平洋、山东舰关注台海、辽宁舰聚焦南海” 的全域覆盖态势。 不过谭传毅也客观指出,在核动力航母服役前,解放军三艘常规动力航母与美军航母存在本质极大的不同:解放军航母侧重西太平洋地区作战,依托本土补给优势,维护周期短、反应快;美军核动力航母则具备全球投送能力,可向前抵近威慑,理论上有无限续航优势。这种差异源于两军装备特性 —— 解放军常规动力航母续航有限,注定需在近海活动,因此需依赖大陆本土火力支援(如九三阅兵中亮相的长剑 - 2000 导弹,以及海基鹰击系列、陆基东风 - 15/17/19/20/21 系列导弹,可实现对关岛的全覆盖打击),而这一布局正是中美航母两次对峙后形成的战略适配。 谭传毅详细复盘了两次关键的中美航母对峙案例:2022 年 5 月,辽宁舰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执行远海训练时,与美国海军林肯号、里根号航母编队相遇,双方展开海空对峙与电子对抗,最终美军航母编队选择后撤,辽宁舰实现 “以一敌二” 的首次远海对峙胜利 ——“谁先撤退,谁就是输家”,这是他对对峙结果的直接判断。 2025 年 5 月底,辽宁舰、山东舰双航母编队,与美国海军尼米兹号、华盛顿号航母编队在南海及西太平洋海域发生高强度对峙,电子战仍是对抗核心。此次对峙持续约 7 天,结果显示:美军华盛顿号航母仅出海 10 天,便在 6 月 4 日提前返回日本横须贺基地;尼米兹号动向不明,推测已转往中东地区;而解放军航母则继续执行原定任务,还是那句老话,谁先跑,谁就输。 谭传毅最后指出,解放军三航母服役对于特朗普政府绝非好事,两次对峙中美军航母的后撤,客观上助长了美国内部的孤立主义倾向。若美军仍想如过去般抵近侦察、威慑解放军,如今恐怕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