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澳大利亚启动“蜣螂计划”,用400美元,从中国买了1500只屎壳郎,放到大草原上去吃屎! 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畜牧业开始狂飙,牛羊数量一下冲到2亿多头。 可麻烦也跟着来:这些牛羊每天要拉1亿多公斤粪便,一年下来堆出数千万吨,像小山一样盖在草场上。 粪便一多,草没法见阳光,大片草场枯死;还成了苍蝇的“产房”,当地苍蝇数量暴增到每公顷几十万只,不仅叮人叮牲口,还传疾病,牧场主和居民都头疼坏了。 澳大利亚本土有400多种屎壳郎,可它们只会处理袋鼠、考拉的干硬粪便,碰到牛羊又湿又黏的粪便,根本不会弄。 没办法,澳大利亚在1965年启动“蜣螂计划”,全球找能干活的屎壳郎。 找了一圈,发现中国屎壳郎特别合适:它们能把牛羊粪便滚成球,埋进地下,一只就能处理自己体重10倍的粪便,还能适应各种气候,全年工作。 当时引进1500只中国屎壳郎,只花了400美元,平均一只不到3毛钱。 这些“小工人”到了澳大利亚后,很快起了作用。短短几年,草场的粪便少了80%以上,牧草产量涨了30%,苍蝇数量也降了大半。 后来澳大利亚还陆续引进其他品种,但中国屎壳郎一直是处理粪便的主力,成了当地生态的“功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