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外贸

就在刚刚,泰国突然宣布了。2025年8月11日,泰国商业部外贸厅宣布对中国

就在刚刚,泰国突然宣布了。2025年8月11日,泰国商业部外贸厅宣布对中国

就在刚刚,泰国突然宣布了。2025年8月11日,泰国商业部外贸厅宣布对中国的三家钢铁企业——江苏永钢、沙钢集团和中天钢铁生产的高碳线材发起反规避调查,怀疑这些企业通过调整碳含量(0.66%-0.76%)来绕开泰国原本针对高碳线材的反倾销税。这一刀,砍得够狠!泰国人玩贸易战的套路,比泰拳还狠。他们盯上的不是普通钢材,而是高碳线材,这玩意儿在汽车弹簧、机械零件里都是硬通货。泰方咬死一点:中国企业把碳含量微调,从原来的0.76%-0.92%降到0.66%-0.76%,换个马甲继续卖,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翻旧账,泰国人记性太好。2012年就开始对中国高碳线材征反倾销税,2019年复审再加码,沙钢、永钢的税率最高飙到20.56%。现在第二次日落复审还没完,反规避调查又杀出来,摆明不想让中国钢企喘口气。更绝的是,这次直接点名三家巨头,连装糊涂的机会都不给。中国企业冤不冤?泰国的逻辑是:你改成分就是耍花招。可钢铁行业的人都知道,碳含量差0.1%,性能天差地别。到底是技术升级还是刻意规避?沙钢、永钢这些老江湖,会为了省点税钱赌上信誉?泰国本土钢企的投诉,背后有没有市场垄断的小算盘?全球贸易战,东南亚已成新战场。美国对华钢铝关税还没消停,泰国又补一刀。东盟国家这几年对中国钢铁围追堵截,越南、印尼早下过黑手。这次泰国出招更毒——反规避调查一旦坐实,不光加税,还可能追溯罚款,中国企业得掉层皮。硬刚还是服软?30天内提交申辩材料,三家钢企的律师团怕是要熬秃头。但别忘了,中国手里也有牌——泰国出口中国的农产品、橡胶,哪个不是命门?贸易博弈从来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场较量,没有赢家。泰国消费者终将承受高价钢材,中国钢企可能丢掉东南亚市场。但最讽刺的是,全球产业链早你中有我,泰国工厂用的机床,说不定就是中国高碳线材造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图啥?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钢铁材料出口##钢铁制品出口##钢铁品出口#
朝鲜向中国每年出口20亿,都是些什么商品?说句你们不敢信的,它出口的很多商品,普

朝鲜向中国每年出口20亿,都是些什么商品?说句你们不敢信的,它出口的很多商品,普

朝鲜向中国每年出口20亿,都是些什么商品?说句你们不敢信的,它出口的很多商品,普通人估计用不到!一提到朝鲜出口,很多人脑海里可能还停留在“闭关锁国、物资稀缺”的印象中。但如果告诉你,朝鲜每年对中国的出口总额接近20亿美元,你可能会先愣一下,再问一句:“卖的都是啥?”再告诉你,大多数商品普通人根本用不到,估计你就更好奇了。从数字上看,这20亿可不是小数目。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和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朝鲜90%以上的对外出口都流向中国。也就是说,中国几乎是朝鲜唯一的出口窗口。而支撑起这庞大贸易额的,却是一批你在淘宝、京东甚至菜市场都很难直接碰到的“隐形商品”。最主要的赚钱大户,是煤。准确地说,是无烟煤。在朝鲜对华出口结构中,无烟煤长期霸榜第一,占据将近40%的份额,有一年甚至卖了8亿多美元。这种煤不同于家里烧火用的那种,它低硫低灰,适合工业使用,主要用在冶金和化工领域。中国一些老牌钢厂和化工厂对这种煤还有刚需。不过话说回来,朝鲜的煤虽然便宜,但运输麻烦。主要依赖一条抗战时期修的老铁路,新义州到丹东的中朝友谊桥,再接入中国铁路系统。问题是,这座桥年久失修,运力早就吃紧。再加上朝鲜国内铁路系统老化严重,运输效率低得让人头疼。麻烦的是,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的煤炭出口曾有严格限制,尽管近年来在“民生例外”等框架下有所放宽,但整条煤炭贸易链仍处于半“隐身”状态,谨慎操作。除了煤,另一个你可能听说过但从没吃过的出口大户,是松茸。没错,就是那种在高级日本料理里出现的野生菌。朝鲜松茸以野生、高品质著称,年出口额超过3亿美元,七成以上卖给了中国。这玩意贵得离谱,一公斤动辄几千块人民币,主要流向高端餐厅和礼品市场。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品类,假发和假睫毛。你可能没想到,这种看起来和朝鲜毫无关系的轻工业品,竟然也是其对华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的报道,朝鲜在假发和假睫毛加工方面有着相当成熟的手工产业链,年出口额接近2亿美元。这背后靠的是极低的人力成本和熟练的工艺。假发制作需要大量手工操作,从梳理、缝制到定型,每一步都离不开人工。而朝鲜正有大量训练有素的女工从事这种密集型劳动。中国不少企业把原材料和设计图纸送到朝鲜加工,等做成半成品再拉回义乌、广州等地加工包装、贴牌出售。等你在网上买到一顶假发,标签可能写着“MadeinChina”,实际上,它的初始形态可能早已在朝鲜完成。这些商品有个共同点,几乎不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松茸太贵,煤炭太专业,假发和假睫毛多数是半成品,最终形态往往变了个“模样”才出现在市场上,也难怪这20亿出口额看着不小,普通人却基本感知不到。当然,朝鲜也出口水产品,比如明太鱼、鱿鱼等。但由于冷链技术和运输条件限制,出口规模起起伏伏不太稳定。还有一些服装和手工艺品,比如刺绣、陶瓷、针织品等,多以“中性包装”方式流入三四线城市市场,没产地标识,消费者也难以识别。这些看似“奇怪”的出口结构,其实背后有深层逻辑。第一个就是制裁,自201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多项制裁决议以来,朝鲜的外贸空间被严重压缩,能出口的商品品类屈指可数。资源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成了为数不多的“生存口粮”。第二个是基础设施掣肘。中朝之间最关键的陆路口岸运输能力有限,铁路老化、公路桥修建缓慢,物流效率难以提升。比如新义州-丹东铁路桥已经使用超过70年,货运列车每天只能通行有限次数,严重限制贸易体量。最重要的是朝鲜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工业体系薄弱、技术装备落后、资金短缺,使得它无法参与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只能依靠资源开采、轻工代工维持出口。即便朝鲜自己有意发展其他产业,也缺乏基础设施和国际合作渠道。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这20亿美元虽然对中国整体外贸体量来说只是“零头”,但对朝鲜来说却是经济命脉。这笔钱不仅是朝鲜维持进口渠道的重要外汇来源,也是维系基本民生和经济运转的关键。对中国而言,这些贸易往来意义也不仅限于经济本身。更重要的是维系中朝之间的沟通渠道。未来这20亿的出口结构会不会变?短期来看难度不小。制裁没有彻底放松,基础设施改造进展缓慢,经济改革尚未起步,朝鲜仍将依赖煤炭、松茸和轻工品维持外贸。除非半岛局势出现重大缓和,或者中国和朝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实质推进,比如新铁路、新公路桥投入使用,出口能力才可能有所提升。信息来源:《韩研究报告:朝鲜对华贸易依赖度高达90%》——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