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2年,我国专门从德国进口了一台压缩机,但不久后就出现故障,德国方面表示维修

1992年,我国专门从德国进口了一台压缩机,但不久后就出现故障,德国方面表示维修需要3000万,而且还得给半年的时间,此举让一位64岁的焊工非常愤怒,他当即表示给他20天就修好这台机器! 杨建华这人,从1958年进沈阳鼓风机厂开始,就在铆焊车间干活。那时候厂里条件一般,设备基本靠手工,他跟着老技师学手艺,从最基础的焊缝拉直练起。每天他都得在砖块上反复操作,技师还搞些小考验,让他保持专注。几年下来,他的手艺越来越稳,焊出来的接头平整耐用。厂里后来引进些自动焊机,他不光用,还自己拆开研究,记下零件怎么连,功能啥样。这让他在修汽轮机叶片时派上用场,那活儿需要精确处理金属变形,他一步步测算,填补裂缝,机器转起来顺溜多了。车间人给他起外号“铁裁缝”,因为他总把坏零件接得跟新的一样。80年代,他带团队攻关,教徒弟们熔炼合金,测硬度,厂里的焊接水平跟着上台阶。1992年前,他参与机壳从铸造改焊接,连续几个月试制,解决法兰变形问题,做出第一台铆焊机壳。这积累让他在厂里成骨干,获过省级奖,推动技术升级。 杨建华的成长离不开厂里的实际生产需求。沈阳鼓风机厂是东北老基地,生产压缩机啥的,他从年轻时就卷入各种修理任务。一次次失败让他明白,焊接不光是体力活,还得懂材料科学。他自学合金成分,实验不同温度效果,笔记记了厚厚一本。带徒弟时,他强调实践多干,少说空话。厂里压缩机越来越多,他的技能直接帮上忙,修过叶轮轴承,处理过高压部件。这些经历让他对进口设备不陌生,知道哪里容易出毛病。退休前,他还推广焊接标准化,让更多人掌握核心技巧。这人低调,干活实打实,影响了整个车间氛围。 1992年春天,沈阳鼓风机厂为提升产能,从德国西门子公司买进一台离心式压缩机。这设备贵得要命,厂里当宝贝护着,专人操作。用了几个月,生产高峰期突然坏了,叶轮转不动,整个线停摆。技术员查了半天,没辙,只好联系德国那边。对方回话说,修要3000万,还得半年。这钱在当时能建几家厂,时间拖不起,供应链全乱套。消息传开,车间闹哄哄,杨建华听说后火大,主动找领导,说20天内修好。厂方没招,同意他带队。 杨建华拉上几个徒弟,马上拆机检查。轴套有微小磨损,几毫米的事,但材料特殊,国内买不到。他决定焊接修复,先破解合金配方。团队分头干,一组熔样品,调比例,失败好几回才对上。修复时,他控制温度精确,避免变形。四个钟头焊完,组装后机器转起来稳定,振动小了。生产线恢复,省下大笔钱。 修复过程暴露了技术依赖问题。德国设备精密,杨建华团队用本土办法,测合金,实验硬度,证明中国工人能行。这事儿让厂里反思,加大国产化投入。杨建华的焊接技巧推广开,帮其他厂解决类似难题。压缩机行业从那时起,焊接拼装成主流,成本降下来。 事件后,德国工程师过来查焊点,用工具测,认可手工精度。杨建华没多说,就提自家掌握技术重要。这压缩机修好,继续用几年,移到厂史室当展品,标明过程,供人学。杨建华坚持岗位,退休后回厂教新人。他的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影响压缩机国产化。 杨建华晚年专注传授经验,带徒弟攻关机壳拼装,帮厂创出36万吨乙烯压缩机国产版。行业转向自主,节省外汇。他获劳模称号,故事流传,激励技工注重积累。

评论列表

浮云缝里看星星
浮云缝里看星星 1
2025-09-14 11:53
帮助厂里一次就节约3000万,奖励500万不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