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抽动症病根在肝风,而不在大脑?老祖宗一个很绝的法子,消灭眨眼、耸肩、怪叫! 大

抽动症病根在肝风,而不在大脑?老祖宗一个很绝的法子,消灭眨眼、耸肩、怪叫! 大家好,我是孟牛安,从医40年,接诊过无数抽动症孩子。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可能颠覆认知的观点:很多孩子的抽动症,病根不在大脑,而在肝风! 先别急着反驳,听我讲一个真实的病例,你就明白了。 今年春天,一位妈妈带着6岁的女儿来就诊,孩子点头、耸肩、眨眼、鼻翼抽动已经2个多月,还总发出“嘿哈”的怪声。 妈妈红着眼说:“西药换了好几种,一停就复发,医生说跟大脑神经有关,难道真要吃一辈子药吗?” 我仔细一看孩子:坐不住,手脚时不时抽动,喉间怪声不断,再看舌苔,舌红少苔,搭脉时脉象细数——这根本不是单纯的大脑问题,而是典型的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家长当时就愣了:“抽动不是大脑控制不住吗?怎么跟肝风扯上关系?” 这就是中医的厉害之处! 中医讲“肝为风木之脏”,孩子长期熬夜、吃甜辣零食,耗伤了肝肾阴液,肝就像没了水的树,风一吹就晃,肝风一动,孩子就控制不住地眨眼、耸肩,是体质失衡的信号! 我给孩子用了老祖宗传下来的“镇肝息风方”加减:白芍、天冬、玄参、生牡蛎、代赭石、牡丹皮、百合、生地黄、钩藤,嘱咐连服21剂。 同时我嘱咐家长:停掉孩子的辣条、巧克力,每天晚上9点前睡觉,少看平板。 二诊时,妈妈反馈孩子抽动频率明显减少,但喉间怪声还在。我看孩子舌红少苔依旧,判断有痰湿内阻,就在原方加了法半夏、胆南星,再服21剂。 三诊时,孩子喉间怪声消失,偶尔才会有轻微抽动。我调整方子,去掉代赭石、生地黄,加了二陈汤健脾化痰,继续服21剂。 巩固结束后,孩子的抽动症状全没了,随访3个月也没复发,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 为什么“镇肝息风”能治抽动症? 很多家长不理解:“不治大脑,反而去调肝风真的管用?” 你想啊,就像家里的窗帘晃,不是窗帘坏了,是风吹的——孩子抽动不是大脑坏了,是肝风吹的。 现在很多家长盯着大脑找问题,却忘了给孩子调体质,吃再多药也治标不治本。 我用的镇肝息风方,正是针对肝风内动的核心: 白芍、天冬、玄参滋阴养液,像给干柴浇上水,从根源遏制肝风; 生牡蛎、代赭石质重沉降,能把上亢的肝阳拉下来,平息躁动; 钩藤直接平肝息风,缓解眨眼、耸肩等抽动; 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让肝顺气,避免情绪急躁加重抽动; 百合清心安神,帮孩子放松,减少精神紧张引发的抽动。 给家长提个醒:如果孩子有不自主抽动,还伴有脾气急、睡不好、舌红少苔,别光盯着大脑检查,不妨想想是不是肝风在作祟。 但要注意,镇肝息风方得辨证用,比如肢体抽动明显的,可加木瓜、桑枝;痰湿重的,要加半夏、陈皮。家长千万别自己抓药给孩子吃,一定要找专业医生面诊调整。 抽动症不可怕,找对病根是关键。别再只盯着大脑下功夫,从肝入手调理,很多孩子都能像案例中的小姑娘一样,摆脱抽动困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