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计划在中国发行债券。暂且抛开所有政治立场,单纯从投资获利的目标来看,我不会购买俄罗斯的债券。我也奉劝那些公募基金把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不要购买俄罗斯债券。卢布的汇率极为不稳定,务必牢记!若真有资金却不知投向何处,不妨去投资美股。 最近一则财经消息在市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据说俄罗斯的一些大型企业正和中国商量着来这边发一笔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这事儿一经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金融时报》等媒体在9月9日那天捅出来,立刻就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这笔交易有趣就有趣在人们对它的看法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融资,更照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市场心态和对未来的预期。 支持的人逻辑很直接:赚钱才是硬道理,他们觉得现在投俄罗斯资产,就是一次绝佳的“抄底”。 因为俄乌冲突,这些资产的估值被砸到了历史低点,简直是白菜价。 这种乐观背后是一种宏观判断,觉得这场仗总有打完的一天。 甚至有观点认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力量也在想办法让冲突尽快结束,一旦局势缓和,资产价值修复,那回报可就相当可观了。 有位个人投资者就放话,愿意拿几万块钱出来试试水。 市场上甚至弥漫着一种“不愁卖”的乐观情绪,有人觉得基于两国“无上限”的合作关系,再加上广泛的民众和企业热情,这批债券一出来可能就被抢购一空,想买都买不到。 但担忧的声音同样响亮,最核心的焦虑就一个:这钱投进去还能不能收得回来?这可不是杞人忧天。 军事冲突带来的可不是纸面上的估值打折,而是对核心资产实实在在的物理威胁。 乌克兰的无人机可没闲着,一直在攻击俄罗斯的炼油厂、储油罐和能源管道。 这些设施恰恰是发债企业赚钱还债的家底。 这让很多审慎的观察者心里直打鼓,更有人指出俄罗斯国内自己都面临能源供应紧张,甚至暂停了出口。 这下问题就更尖锐了:出口受阻,偿债的利润从哪来? 关于发行时机大家也是各有各的解读,乐观派觉得这是战争快要结束,准备战后重建的迹象,筹钱的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修复那些在战争中受损的能源设施。 可谨慎的人不这么看,他们觉得恰恰是“现在”这个时间点很有问题。 既然战况不明,盈利前景也看不清楚,为什么急着现在发债?这会不会更像是为了补充“战时”的消耗,而不是为了“战后”的建设? 在他们看来等到和平协议签了再说,才是稳妥之举。 为了给市场打气,有中国的信用评估机构给相关俄企打了最高的信用评级。 很多人也相信,监管机构不会眼睁睁看着没有偿还能力的企业在国内圈钱。 这种“官方认证”的感觉,确实给了一些人安全感。据说一些舆论领袖和知名学者可能也会带头认购,点燃市场热情。 然而这种信任也面临挑战,有人就翻出了旧账,说评级机构以前也给某个大型地产企业很高的评级,结果呢? 这提醒大家评级报告并不能完全对冲掉所有风险,尤其是战争这种极端不确定性。 说到底一纸评级挡不住战场上飞来的无人机。 所以说俄罗斯这次在华发债不是一道简单的“买”或“不买”的选择题,而是一场对每个人认知和判断力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