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就在刚刚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宣布了! 9月10日,欧盟突然出手,要切断对以色列的“

就在刚刚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宣布了! 9月10日,欧盟突然出手,要切断对以色列的“科研经费”和贸易优惠!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直接放话,因为加沙冲突一直没解决,欧盟得采取更多行动。 这记重拳不仅让以色列损失每年超20亿欧元的科研资金,更撕开了欧美传统盟友关系的裂痕,当欧盟选择站上道德高地,中东棋局的天平开始微妙倾斜。 欧盟与以色列的科研合作始于2000年启动的“地平线欧洲”计划,这个涵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尖端领域的平台,曾让以色列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受益者。 2024年数据显示,以色列在计划中承担了17%的跨境研究项目,其网络安全技术专利占欧盟新增专利量的23%。 但加沙冲突持续升级后,欧盟态度骤变,今年7月已冻结对以私营部门18亿欧元拨款,9月10日更将制裁范围扩大到贸易协定。 这种转变背后是欧洲民意的剧变。2024年6月欧盟民调显示,68%的德国民众反对以色列军事行动,较2023年同期飙升35个百分点。 西班牙、爱尔兰等国更率先承认巴勒斯坦国,形成对以色列的“外交合围”。冯德莱恩在讲话中直言:“当人道主义危机演变成系统性暴力,欧洲必须重新定义与以色列的关系。” 这种表态让人想起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同样是基于价值观的外交转向,但这次针对的是传统盟友。 欧盟的制裁清单暗藏玄机。暂停“地平线欧洲”项目将直接打击以色列的科技命脉,该计划中以色列参与的57个研究团队,涉及网络安全、农业科技等关键领域。 例如特拉维夫大学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合作的智能灌溉系统,每年为以色列农业节省3.2亿立方米用水,项目中断可能导致加沙重建进程受阻。 更致命的是贸易优惠的缩减。根据《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以色列享有欧盟市场优先准入权,其农产品、医疗器械年出口额达150亿欧元。 若欧盟启动“部分暂停”,以色列可能失去欧盟普惠制(GSP+)待遇,导致出口成本增加12%。这种经济绞索的收紧,与2019年美国对伊朗石油出口的“清零政策”异曲同工,但更具隐蔽性,通过技术壁垒而非全面封锁施压。 欧盟的制裁让人联想起1995年《奥斯陆协议》破裂的教训。当时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扩建定居点,导致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拒绝继续和谈,最终引发第二次起义。 如今历史似乎在重演: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坚持军事行动,而欧盟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迫使对方让步。 但这次博弈的复杂性远超以往。以色列已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合作网络,与韩国在半导体领域、与印度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可能部分抵消欧盟制裁的影响。 不过欧盟的“科研断供”仍具象征意义:以色列75%的半导体设备依赖ASML等欧洲企业,若技术交流中断,其本土芯片制造能力可能倒退五年。这种“卡脖子”策略,与2022年俄罗斯被踢出SWIFT系统后的困境如出一辙。 欧盟的强硬立场折射出战略自主的觉醒。2024年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提出的“三步走”方案(冻结武器出口、暂停科研合作、冻结定居点资金),已获得法德等核心国家支持。 这种转变源于双重压力:一方面,加沙冲突导致欧洲难民危机加剧,2025年预计将有50万巴勒斯坦难民涌入欧洲。 另一方面,美国对以无条件支持削弱了跨大西洋信任,特朗普政府多次否决欧盟提出的停火提案,迫使欧洲另起炉灶。 这种觉醒在能源领域尤为明显。以色列虽是地中海油气资源枢纽,但欧盟已加速推进“南部天然气走廊”计划,通过阿塞拜疆、土耳其的管道降低对以依赖。 2025年数据显示,欧盟从以色列进口的天然气占比已从2022年的18%降至9%,而来自阿塞拜疆的供应提升至34%。这种能源自主权的争夺,为欧盟对以施压提供了底气。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欧盟对以色列的制裁绝非简单的“站队”行为。当冯德莱恩宣布“科研断供”时,布鲁塞尔正在书写新的国际规则,用经济手段重塑地缘政治,以价值观划清敌我界限。 这让人想起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同样是经济援助,但这次欧盟选择的是“有条件合作”而非“无差别扶持”。 以色列需要明白,当科技合作变成政治筹码,当人道主义危机成为谈判工具,任何军事优势都难以转化为外交筹码。 而对于欧洲来说,这场博弈的成败将决定其能否真正摆脱“美国跟班”的标签,成为独立的地缘政治玩家。正如地中海的海风终将吹散硝烟,但留在沙滩上的,将是重新划定势力范围的新秩序。 信息来源: 冯德莱恩:欧盟计划中断对以色列部分资金支持 2025-09-10 18:04·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