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天(9月10日)发文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以色列今天对卡塔尔的袭击都是不可接受的。我向卡塔尔及其埃米尔谢赫·塔米姆·阿勒萨尼表示声援。无论如何,战争都不应蔓延至整个地区。” 以色列这次真是铤而走险。他们策划了好几个月,出动 10 多架战机发动 “精准打击”,目标是哈马斯首席谈判代表哈利勒・哈亚。可事与愿违,哈亚没被打死,反倒把正在讨论美国停火方案的谈判现场给炸了。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还嘴硬,说这是 “外科手术式精准打击”,能为结束加沙战争铺平道路。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招 “斩首行动” 根本没达到目的,反而把局势搅得更糟。 更让人不齿的是,以色列选的袭击地点太敏感了。卡塔尔可不是一般国家,它一直是巴以冲突的调停人,哈马斯的政治办事处就设在多哈。 这些年卡塔尔每月拿出 3000 万美元援助加沙,还多次推动停火协议。现在把炸弹扔到调停人的地盘上,这不光是打哈马斯的脸,更是给所有想促成和平的国家一个下马威。 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气得在记者会上拍了桌子,说这是 “国家恐怖主义”,违反国际法和道德标准,卡塔尔已经组建法律团队准备追责,还放话 “保留回应权利”。 马克龙这时候跳出来发声,可不是一时冲动。法国和卡塔尔的关系不一般,卡塔尔是欧洲重要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而法国道达尔能源在卡塔尔的天然气项目上砸了不少钱。 现在卡塔尔受了欺负,法国能坐视不管吗?更重要的是,马克龙最近一直在中东刷存在感,不仅计划在联合国承认巴勒斯坦国,还呼吁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这次声援卡塔尔,正好向阿拉伯世界展示:法国是个可靠的伙伴。 有意思的是,欧盟内部对以色列的态度早就不对劲了。今年 5 月,欧盟就启动了对《欧盟 - 以色列联系国协议》的审查,原因是不满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 这次袭击发生后,德国、西班牙都跟着谴责,德国总理默茨特别强调 “不能忽视卡塔尔的调停作用”。马克龙这会儿表态,其实也是在给欧盟的 “战略自主” 带节奏,想让欧盟对以色列采取更强硬的措施。 美国这次可把脸丢大了。特朗普一开始说对袭击 “感觉很糟糕”,还保证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 可卡塔尔方面直接打脸,说美国是在爆炸发生 10 分钟后才打电话通知的,所谓 “提前预警” 根本是瞎扯。 更尴尬的是,有以色列官员放风说特朗普 “批准” 了袭击,白宫赶紧撇清关系,说这是以色列自己的决定。 这事儿在地区引发的连锁反应才刚开始。沙特王储马上给卡塔尔埃米尔打电话,说 “沙特全力支持卡塔尔”;阿盟秘书长盖特也谴责以色列是 “侵略行径”; 伊朗、土耳其更是把矛头直指美国,说它对以色列的纵容难辞其咎。现在海湾国家都在嘀咕:连卡塔尔这样的美国盟友都挨炸了,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以色列自己也没占到便宜。哈马斯声明说,这次袭击证明以色列根本不想停火,美国因为 “持续支持” 也得负连带责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谴责这是 “对主权的公然侵犯”,警告可能 “摧毁和平努力”。 最麻烦的是,以色列国内被扣押人员的家属已经炸开了锅,他们觉得政府这是把人质的生路给堵死了。 对法国来说,表态容易,但后续麻烦不少。以色列之前就因为法国要承认巴勒斯坦国,扬言要关法国驻耶路撒冷总领馆。 这次马克龙公开谴责,难保以色列不会搞报复。而且法国国内穆斯林和犹太群体关系紧张,外交政策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街头抗议。 现在的中东就像个火药桶。以色列想靠武力解决问题,结果越搞越乱;美国想当和事佬,却连盟友都护不住;马克龙想趁机扩大影响力,但能不能如愿还不好说。 最受伤的还是那些盼着和平的普通人,就像多哈爆炸现场惊恐逃窜的居民,他们想要的不过是安稳日子,可这场风波看来还得持续一阵子。 说到底,这件事最让人寒心的是:当调停者都成了袭击目标,谁还敢站出来说和?马克龙的表态虽然解气,但要真正阻止战争蔓延,还得靠所有国家守住国际法的底线,毕竟枪炮声里从来长不出和平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