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江苏盐城射阳河千秋大桥施工现场,早起的工人们大吃一惊,前一天晚上,刚用吊机往河中间插入的3根桥桩钢质护筒,居然踪迹全无。哪料,当施工队请来2名潜水员,查看水下情况时,吓得当场跑掉了。 张明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在那儿长大,对河道和建筑这些事儿挺熟悉。他早年进建筑行业,从基层技术员干起,每天在工地测数据,扛仪器走泥地,记下地基每个变化。他一步步攒经验,参与过小型桥梁维修,用工具调钢筋位置。那些年,他接触不少实际问题,学着怎么处理现场麻烦。 到1990年代初,张明当上千秋大桥项目负责人,管协调设计和现场工作。他每天早到工地,查设备,指挥工人开吊机。河道情况复杂,他就看图纸,标风险点,用卷尺量河岸宽,确保每步都按规范走。在项目里,他碰上各种挑战,坚持拿数据和事实说话,组织会议摊报告,讨论方案,不瞎决定。桥建好后,他接着干当地基础设施,像道路和水利工程,监督进度,调材料分发。一直到2004年退休,张明整理自己经历,写回忆录,记下项目难题和解决办法。后来他去世,当地人提起他,总说他对盐城发展出力不少。 射阳河是盐城一条老河,把射阳县分成南北两半。以前两岸靠摆渡船过河,经济生活都不方便。江苏省政府决定建千秋大桥,打通南北交通。从设计到施工都顺利,可到河中央打桩时,出事儿了。 1994年5月28日清晨,工人们发现前一天晚上插好的3根钢质护筒没了。每根护筒钢做的,一节1吨,共10节叠放水里,用4根钢缆固定,三根总重30吨左右。现场没痕迹,工人们第一想是偷了,可附近没船,没可疑人,偷窃说不通。施工队查一圈,没线索,只好请两名潜水员下水看情况。潜水员下去不久就上来,脸色白,说水下有个直径5米大坑,深不见底,边上几个小坑冒泡。想再看时,一股水流从大坑冲出,他们赶紧上岸,收拾东西走人。这事儿让施工队慌了,水下到底啥能把护筒弄没,还吓跑人。 当地一个老大爷听说后,来现场讲1935年射阳河渡船翻的事,42人落水,27个死了,活下来的人说船翻前水下有大黑影,像老鼋。这老鼋在当地传多年,说是河里大王。老大爷觉得施工动了这家伙地盘,才出乱子。围观人还说最近黄昏见河面浮像乌龟壳黑东西。大家觉得邪乎了。 施工队不全信这些,就找上海水产学院和南京乌龙潭公园专家查。专家带声呐设备探河底,发现坑洞和怪水流,跟潜水员说一样。他们研究后,说可能是水下大动物干的,八成老鼋。射阳河以前连黄海,海里大东西如海龟常进来。后来修入海闸,有些困河里。施工打桩挡路,它们急了撞护筒,把东西弄坏丢了。专家解释护筒在水里受浮力,实际没那么重。一只100公斤海豚水下撞出1000公斤力,护筒这重,碰上冲击扛不住。河底软泥,护筒没固定牢,被撞歪走都可能。这说法靠谱,施工队心里有底。 专家建议后,施工队调整方案,给护筒加钢缆,锚更深,避开水下动物常走地儿。之后施工没再出大问题。1994年底,千秋大桥建好,射阳县南北通车,经济跟着好起来。工人们图安心,在桥边修小寺庙,祈求平平安安。这事儿里,项目负责人张明没被怪事吓倒,也不全信传言,靠科学找答案。桥建成后,他还干不少基础设施项目,2004年退休。晚年写回忆录,把桩基失踪事写清楚。去世后,当地人都说他实在人,对盐城贡献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