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盐南阻击战我军牺牲了2000多人,可部队还要紧急开赴新战场,只好把战
1947年的盐南阻击战我军牺牲了2000多人,可部队还要紧急开赴新战场,只好把战士们的后事交给了地方政府去处理。五条岭烈士陵园里,这位56岁的守墓人,比往常更早地来到陵园。今天,卞康全早早地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墓道上的落叶。清扫完毕,他走到主墓区在碑石上停留片刻,仿佛在与无声的过往对话。今天,是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日子。这份迟来的身份认同,落在他守护了整整14年、家族接力守望了76年的这片土地上。五条岭,这五道由2000多具年轻躯体堆砌而成的山岭,此刻正无声地见证着这份跨越时空的承诺与传承。1947年,盐南大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炮火连天,硝烟蔽日。战斗结束,我军以2000余将士壮烈牺牲的代价,歼敌4000余,俘敌3000多。战场上,尸横遍野,景象惨烈。牺牲的战士大多只有十七八岁,部队接到紧急命令,必须即刻开赴新的战场,甚至来不及为这些并肩作战的兄弟收殓遗骨。这沉重的担子,落在了盐东县政府和当地百姓的肩上。当乡亲们赶到战场,遍地都是年轻战士的遗体,他们是谁?来自何方?家中是否还有倚门望归的白发爹娘?无人知晓。人们强忍悲痛,开始收殓遗体。最初,仅有几十口薄棺,安葬了少数烈士。棺木用尽,便用白布包裹,白布告罄,改用芦席,最后连芦席也没有了,只能让这些为国捐躯的孩子们,穿着染血的军装,直接入土。他们挖开一条东西走向的长沟,深一米,宽一人,长近五十米。遗体被一排排、一层层地安放进去,直至几乎与地面齐平。一条沟填满了,再挖,整整五条长沟,才勉强安放下这2000多具忠骨。从此,这片无名的盐碱地,有了一个浸透血泪的名字,五条岭。卞康全的祖父卞德容,正是当年参与收殓安葬的乡亲之一。他住得离五条岭不远,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与牺牲的悲壮。葬礼过后,他成了五条岭最早的守护者。没有谁指派,没有报酬,只凭着一颗朴素的感恩之心。他告诉儿子卞华:“这些娃儿,是为咱们老百姓死的。咱不能让他们躺在这儿没人管。”这份无声的嘱托,成了卞家的家训。卞华长大后,风霜雨雪,寒来暑往,他像父亲一样,定期为五条岭培土修葺。父亲总说:“今天的好日子,是他们用命换来的。做人,不能忘本。”这句话,深埋进卞康全的心中。时光荏苒,卞康全长大了、他守着祖辈的土地,也守着祖辈的承诺。2009年,五条岭烈士陵园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开始修缮,这片沉寂多年的英雄冢,逐渐引起社会关注。2010年,卞康全被正式聘为陵园管理员,成为卞家第三代守墓人。身份虽变,初心未改。他把陵园当成了家,把长眠于此的烈士当成了亲人。陵园修缮后,前来瞻仰的人多了,偶尔也有抱着渺茫希望来寻亲的烈属。看着他们失望离去的背影,卞康全心里不是滋味。他决定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寻找!他要让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回家”!2010年起,他开始认真登记每一位来访者的信息,姓名、地址、联系方式,不厌其烦地请他们拍下陵园已有的烈士名单,带回去帮忙打听。2018年,他得到一本由当地组织编写的《难忘五条岭》,里面记载了部分搜集到的烈士信息。他决定写信,第一封信寄往沭阳、涟水等烈士可能来源的地区,一口气寄出150多封。然而,岁月流转,地名变更,知情者凋零,大部分信件如石沉大海,甚至被退回。卞康全没有气馁。退回,再寄,十多年间,他伏案疾书,寄出了超过1000封寻亲信!每一封信,都承载着他对烈士的敬重和对承诺的坚守。他常对劝他歇歇的人说:“如果我不做,什么都不可能。做了,就可能会有一点收获。100封信,哪怕只有1封能帮一位烈士找到家,也值了!”科技的发展为寻亲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家人帮助下,卞康全学会了使用网络。他建立微信群,登录中华英烈网,将寻亲信息撒向更广阔的空间。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奇迹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烈属,循着卞康全发出的微弱信号,跨越千山万水,找到了五条岭。这些久别重逢的泪水与跪拜,是卞康全最感欣慰的时刻。截至2023年,他已为410位长眠五条岭的烈士找到了亲人!他还收集了20多件烈士遗物,整理了10多万字的史料,让那段悲壮的历史不再沉默。2023年4月,五条岭烈士陵园陈列馆正式开馆。卞康全又多了一个身份,义务讲解员。他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那份融入生命的真挚与坚守,而格外打动人心。2023年11月20日,卞康全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他守护的这片土地,早已从荒凉的坟冢,变成了庄严肃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示范基地。盐城,因这五道平均高度仅1米的土岭,而拥有了直抵云霄的精神海拔。主要信源:(镇江金山网——烽烟起苏南,军民铸丰碑——“江抗”东进抗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