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的威望很高,1949年回国时,林彪亲自去迎接贺子珍,并安排生活。彭老总去华东主持工作,也专程看望贺子珍。贺子珍在上海时,陈毅也对贺子珍照顾有加,还有华东的谭震林同志。 1958年春,初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因公务路过南昌,只做短暂停留。当他得知贺子珍正在南昌时,便立刻萌生了要请贺子珍吃顿饭的想法。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前来拜访陈毅,也希望陈毅能在南昌多待上几日。 陈毅为此陷入了一番思索,从公的角度来说,自己多停留些时间,江西省委后续也好向周总理进行工作汇报;于私而言,他与杨尚奎是往昔在赣南一同出生入死打游击的亲密战友,彼此情谊深厚,也确实有许多心里话可以叙旧。斟酌再三,陈毅最终决定在南昌多停留一天,顺便宴请贺子珍。 陈毅与贺子珍的情谊,其实可以追溯到久远的井冈山时期。当时,贺子珍已经是井冈山革命队伍中的杰出女战士,她勇敢坚毅,在艰难的斗争环境中绽放着自己的光芒。1928年,陈毅跟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实现了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会师,也就是从这时起,陈毅与贺子珍开始有了工作上的交集与接触。在那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大家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而拼搏,虽然条件恶劣,但是彼此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结下了纯粹而真挚的革命情谊。 后来,革命的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众人又一同经历了中央苏区的建设与诸多风雨考验。在这一过程中,贺子珍与毛泽东的婚姻也在持续着,而陈毅也始终将贺子珍视为革命同志中的优秀代表,对她在艰难时期陪伴毛泽东、支持革命工作的付出看在眼里,也充满敬意。 到了延安时期,尽管此时的贺子珍因历经多年的征战、频繁生育等原因,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她依然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热忱。不过,由于一些复杂的缘由,贺子珍和毛泽东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与分歧,最终贺子珍选择离开延安前往苏联。而这期间,陈毅始终关注着贺子珍的状况,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只能默默希望贺子珍能在异国他乡一切安好。 新中国成立之后,贺子珍回到了国内,先是在东北等地短暂停留,后来长期定居于上海。在上海的日子里,陈毅对贺子珍的生活状况颇为关心。那时陈毅作为上海市的主要领导之一,公务十分繁忙,但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看望贺子珍,询问她有没有生活上的困难,身体状况如何等等。在陈毅心中,贺子珍是井冈山时期就并肩战斗的战友,是经历过无数风浪的革命同志,对她始终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与尊重。 而贺子珍对于陈毅,同样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深知陈毅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也知晓陈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压力巨大,所以每次陈毅来看望时,她也总是热情地接待,与陈毅聊聊过往的革命岁月,谈谈当下的形势变化。他们之间的交流,没有过多的客套,更多的是一种老友之间的坦诚与亲切。 只是岁月无情地流逝,随着时间的推移,贺子珍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她的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海的医院中度过的。在那些寂静的时光里,贺子珍或许也常常会回忆起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回忆起井冈山的烽火硝烟、延安的窑洞灯光,当然也会想起那些曾与自己一同战斗,如今却已阴阳两隔或是各自忙碌的战友们。而对于陈毅等一直关怀自己的同志,贺子珍心中满是感激,可又深感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再为党和国家做更多的事情,也不能与老友们有更多的相聚时光,这无疑是她心中的一份遗憾。 1972年陈毅逝世时,贺子珍还不知情,她正沉浸在外孙女刚出生的欣喜中,一天一个江西的老朋友来做客,谈话间无意间透漏陈毅已经逝世,贺子珍突然悲痛交加,“你们怎么都不告诉我。”来访客人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贺子珍与陈毅之间情谊深厚,家人之所以隐瞒,想必是担忧这一消息会给她带来巨大的精神冲击。 此后多年,她自己也在上海继续着自己平静却又带着淡淡孤寂的晚年时光,那些关于革命、关于友谊的记忆,都成为了她生命中最珍贵,却也带着些许遗憾的财富,永远地封存在了心底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