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俄的远东地区,会不会认祖归宗?答案很明了,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说,面对一个15亿人口的工业化强国,远东那7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迟早是守不住的。 2025年夏,俄罗斯远东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港口再度迎来一批中国货轮,卸下的不是商品,而是一整套现代化通信设备——华为5G基站。 与此同时,阿穆尔州的农田上,黑龙江籍农机手正驾驶着国产收割机作业,收割的是由中资企业租赁的万亩土地。 看似平静的合作背后,是整个远东地区难以回避的地缘现实:人口在流失、经济在依附、治理在失效,而这片庞大的土地,正不可逆地滑向一个更深层的融合过程。 远东是俄罗斯版图的一半,却只剩不到百分之五的人口。根据2025年最新数据,远东人口跌破700万,密度不足1人每平方公里,楚科奇、堪察加等地甚至出现“每人守一百公顷冻土”的荒诞景象。 这不是一个数据游戏,而是真实存在的战略真空。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远东地区已累计流失200万人,且趋势并未止步,每年仍以3万人速度萎缩。 人口结构也在剧烈老化,65岁以上人口已占到23%,生育率仅为1.1,劳动力缺口超过50万。2024年远东军区征兵完成率仅为60%,一个国家最东端的军事屏障,正因人口崩塌而变得千疮百孔。 金灿荣教授曾直言:面对一个15亿人口、全面工业化的邻国,俄罗斯远东“守不住是必然的”。这话看似大胆,实则背后有深刻的现实逻辑支撑。 经济层面,远东的资源富饶却难以自我开发。森林覆盖占全国三成,亚太区27%的油气和17%的稀土集中于此,但高寒气候和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开采成本极高。 以楚科奇稀土为例,其单位开采成本是澳大利亚的三倍。于是,资本自动寻找效率更高的路径:2025年,90%的外资来自中国,116亿美金投资覆盖了该区58个项目。 阿穆尔州75%的耕地由中国企业租赁经营,黑龙江粮食通过“滨海1号”通道直抵海参崴港,运输时效压缩70%。这不仅是经济合作,更是一种深层的结构性依附。 表面看,这是中俄互利。但再往深处看,俄罗斯其实在远东失去了“经济主权”。本币结算已占贸易总量的90%,其中人民币比例高达60%。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货运量60%来自中国,部分区域甚至已成为东北的“出海口”。远东的经济循环早已不再围绕莫斯科,而是围绕哈尔滨、长春和沈阳在运转。 治理困境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结构性让渡。莫斯科声称要投下4万亿卢布开发远东,但截至目前,58%的项目已延期,超支率高达50%。 远东人均基础设施投入仅为圣彼得堡的1/8,铁路限速40公里/小时,80%的区域连4G都无法覆盖。 讽刺的是,俄罗斯部署了10万兵力和30艘潜艇以防范“东方威胁”,却因焊工不足,必须引入3000名中国技工帮助建设能源管道。 这种“安全焦虑与经济理性”的自我冲突,正在吞噬俄罗斯对远东的统治能力。连移民政策也在自相矛盾。 “远东1公顷”计划原设想吸引100万人迁入,结果只吸引了12万人申请,且60%的土地仍处于闲置状态。 与此同时,俄罗斯却在边境严控中国移民,完全无视已有20万俄籍居民在黑龙江一带的“跨境生活圈”。经济在融合、社会在融合,而政策却在抵抗融合。 地缘的重构并非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黑瞎子岛联合开发的模式已经成为模板:主权不变,经济共享。 贝加尔湖这一全球最大液态淡水储备,占全球20%、相当于中国淡水资源的40%,其潜在的“北水南调”价值,或将成为中俄未来“资源换主权”的谈判砝码。 更值得警觉的是蒙古因素:这个人口仅240万的国家,对华贸易依存度已达90%,天然气管道穿境而过,正逐步演变为“去主权化缓冲带”。 当然,一切都无法绕过历史。1858年的《瑷珲条约》与1860年的《北京条约》曾使中国失去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双方无边界争议,实现了法律上的“闭合”。然而,民间记忆并未遗忘。这也是为什么每当远东出现中国元素时,总会引发俄罗斯舆论的敏感反应。 但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看,俄远东若要在不崩溃的前提下维持运转,唯一的路径只能是更深层次的经济整合——即便这意味着主权的部分让渡。 金灿荣教授所说的“非军事征服”,正在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展开。当对华贸易依存度突破75%,当本币结算成为默认机制,当远东的人口跌破500万,融合就不再是选择,而是命运。 俄罗斯的远东,或许不会在条约上“认祖归宗”,但在经济、人口、文化层面,它早已走在这条路上。 说到底,大国的边疆不是靠地图维系的,而是靠人、靠钱、靠治理。而当这一切都指向东方时,地图上的边界,就已不再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