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财长再对印开火之际,印官宣总理访华,莫迪:全力支持中国 当地时间8月19日,

美财长再对印开火之际,印官宣总理访华,莫迪:全力支持中国 当地时间8月19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度对印度发起攻势,指责印度在俄乌冲突期间以大量采购俄罗斯石油的方式牟利,而这对美国来说“不可接受”。 贝森特指出,相较于俄乌冲突爆发前的不足1%,目前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的石油已经占到了其对外石油采购量的42%,而印度也通过购买低价俄罗斯石油,转卖成品油的方式获得了大量利润。   贝森特这一指控背后,是美国对印度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阳奉阴违”的强烈不满。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联合盟友对俄实施多轮制裁,试图通过切断能源收入削弱俄方战争能力。   然而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大幅增加俄油采购,还将部分精炼后的石油产品转售至欧洲,从中赚取差价。这种“套利”行为让美国既恼火又无奈——恼火的是印度公然挑战其制裁权威,无奈的是印度作为“印太战略”的重要支点,美国在军事、科技等领域仍需与其合作。   更让美国感到棘手的是,印度的这一选择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长期考量。从经济角度看,俄罗斯原油价格比国际市场低15-30美元/桶,仅2025年上半年,印度就通过采购低价俄油节省了约44亿美元。   这些节省下来的资金被用于补贴国内能源市场,缓解通胀压力,同时为莫迪政府推进的“印度制造”计划提供资金支持。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俄罗斯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应国,两国在军事技术合作、能源安全等领域存在深度绑定。   印度若完全配合美国制裁,不仅会推高国内能源成本,还可能影响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显然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   面对美国的施压,印度选择了“双线博弈”策略: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强调“战略自主”,坚称采购俄油是基于商业考量,与政治无关;另一方面则通过外交动作向美国传递信号。   此次莫迪宣布访华并表态支持中国,正是印度在美印关系紧张之际打出的一张“战略牌”。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此举至少有三重意图:一是向美国展示其外交独立性,表明印度不会在美中之间选边站队;二是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对冲美国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压力;三是为即将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预热,推动中印在多边框架下的协调与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其外交政策长期秉持的“多向平衡”原则的体现。近年来,印度在美、俄、中三大力量之间巧妙周旋:既参与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又深化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同时积极拓展与中国的经贸往来。   这种“脚踏三只船”的策略,使印度在大国博弈中获得了更大的战略空间。此次访华,印度显然希望将这种平衡艺术发挥到极致——既通过支持中国展示外交姿态,又避免在具体议题上过度让步,从而为后续谈判预留空间。   事实上,中印近期的互动已释放出关系缓和的积极信号。今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访问印度,与印方就边境问题达成10点共识,包括设立划界专家小组、重开三处边境贸易市场等。   这些成果为莫迪访华奠定了基础,也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铺平了道路。分析人士指出,莫迪此次访华可能涉及三大议题:一是边境问题的管控与磋商机制建设;二是经贸合作的恢复与深化,包括解决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扩大投资等;三是在多边框架下的协调,如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的合作。   对于美国而言,印度的这一系列动作无疑是一记“组合拳”。一方面,印度的能源政策削弱了美国制裁的效力,使其在国际社会的领导力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印度与中国走近可能打乱美国的“印太战略”布局,迫使美国在亚太地区投入更多资源。   更让美国感到不安的是,印度的选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果其他国家效仿印度,美国的制裁体系将面临全面崩塌的风险。   然而,美国并非没有反制手段。除了加征关税,美国还可能在科技、军事等领域对印度施压。例如,美国可以限制对印度的高端技术出口,或推迟与印度的军事合作项目。   但这些措施同样存在风险:过度施压可能导致印度彻底倒向中国,使美国在亚太地区失去一个重要盟友。这种两难境地,凸显了美国在处理与印度关系时的复杂性。   从长远来看,印度的外交转向可能重塑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如果中印能够在边境问题上达成更多共识,并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深化合作,将为地区稳定与发展注入新动力。反之,若双方因历史遗留问题再度陷入对抗,不仅会损害自身利益,还可能给外部势力干预提供可乘之机。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外交博弈,实则是大国间利益博弈的延续。它提醒我们,在当今世界,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各国在制定政策时,既要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兼顾长远的战略布局。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