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终于搞明白为什么歼10C卖不出去了,因为大部分的国家都在等土耳其仿制的歼10C。 土耳其的TF-X项目自2024年首飞后,确实赚足眼球,这个宣称要“白菜价造五代机”的项目,不仅拉上英国罗罗公司搞发动机,还拉着印尼签下48架订单。 但问题在于:KAAN的定位是隐身战机,主打“看不见的攻击”,而歼10C是四代半多用途战机,强调“全能实用”,两者连设计思路都不同,何来“仿制”一说? 土耳其至今尚未跨越五代机核心技术的门槛。今年6月,刚与印尼签约,就向英国购买40架“台风”四代半战机,还冠冕堂皇地称之为“过渡机型”。 这种“卖期货却囤现货”的操作,暴露了KAAN项目的技术短板,反观歼10C,巴基斯坦空军已在印巴冲突中用实战证明:其有源相控阵雷达+PL-15导弹的组合,能轻松击落印度“阵风”。 即便歼10C性能过硬,各国采购战机仍要算三笔账: 1.体系兼容账:哥伦比亚空军主力是美制“巨嘴鸟”和以色列“幼狮”,若换歼10C,相当于让开惯自动挡的司机改开手动挡,培训、维护成本翻倍,泰国宁愿花6亿美元续购瑞典“鹰狮”,也不愿为歼10C重建后勤体系。 2.政治风险账:美国在哥伦比亚设有军事基地,每年砸下数十亿军援,若采购中国战机,相当于主动“交违约金”,这种压力下,即使歼10C开出4000万美元的“白菜价”,哥伦比亚仍选择“政治安全”而非“性价比”。 3.面子工程账:印尼花100亿美元买土耳其KAAN,本质是刷“军事强国”人设,这类国家眼中,“买贵的”比“买对的”更重要,歼10C的务实性能反而成了“缺点”。 尽管外销未现“井喷”,但歼10C的潜力正在释放:巴基斯坦用歼10CE稳住边境,伊朗为补空中短板洽谈40架订单,埃及飞行员在联合演习中“试驾”后难掩认可。 中国推出“石油换战机”模式,允许伊朗用能源抵消采购费用;为孟加拉提供“歼10A深度改装”方案,降低采购门槛,未来歼10C将与歼16、歼35形成“高低搭配”,出口的不再是单机,而是整套空战系统,这种“体系化销售”模式,正在重塑国际军贸规则。 歼10C的“慢热”,恰恰折射出中国军贸的清醒认知:比起短期订单,更看重长期信任,当法国用“幻影”战机的口碑为“阵风”背书时,中国选择用实战数据说话;当美国将军售与政治捆绑时,中国坚持“不附加条件”的合作原则。 这种“笨功夫”正在收获回报:沙特愿重金引进歼10C生产线,不仅为装备性能,更为中国“技术共享”的诚意,伊朗顶着美国制裁压力坚持洽谈,看中的是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底线,军贸市场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战机性能的较量,而是国家信誉的比拼。 所以与其纠结“歼10C是否卖不动”,不如期待它用更多实战案例和合作案例证明:真正的“爆款”,从不需要靠“等仿制”的谣言博眼球。 当埃及的天空、伊朗的边境、巴基斯坦的领空出现越来越多歼10C的身影时,所有质疑都将化作掌声,毕竟实力,永远是最好的营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