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李世民神色匆匆来找长孙皇后,一见面就拽着她往内室走,长孙皇后一脸羞涩的说:"陛下,大白天的,不合适!""等我脱掉衣服你就知道了,皇后莫多想!"李世民哭笑不得的解释道。 这一幕出现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因为魏征的一句话。 贞观某年一个午后,唐太宗李世民难得偷闲,在御花园里逗弄一只新得的鹞鹰。 这鹰眼神锐利,让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明君也露出了孩子般的欢喜。 然而,这份闲情逸致,很快被一个名字“魏征来了”打搅了。 魏征,被我们称为“劝谏”的忠臣,但是李世民却认为他是“犯颜直谏”闻名朝野的诤臣。 这位皇帝深知,自己此刻的悠闲姿态,落在魏征眼里,绝对是“玩物丧志”,接下来少不了一顿引经据典、苦口婆心的长篇大论。 那滋味,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时间紧迫,李世民手忙脚乱地将爱鹰一把塞进自己的龙袍前襟里,然后挺直腰板,装作自己在思考国事的样子。 果然,魏征走来行礼后,便开始了今日的奏报。 他从关中地区久未修缮的水利工程可能导致秋粮歉收,说到某地官员考核中发现的懈怠问题,再论及边防军备的调整和科举取士的细节。 条理清晰,事无巨细,桩桩件件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李世民坐在那,表面上一副认真倾听、虚心纳谏的姿态,不时还点点头,嘴里应着“嗯”、“魏卿所言甚是”。 然而,他的心思却不在魏征的奏报上。 起初,那鹰还算安静。 但没过多久,就开始不安地扭动、挣扎。 李世民感受到那尖利的爪子隔着衣料挠着他的胸膛,传来阵阵刺痛和痒。 更要命的是,鹰挣扎的力度越来越大。 李世民如坐针毡。 但是他既不怕动静太大引起魏征注意,又怕鹰突然钻出来,那场面就更难收拾了。 他只能强忍着不适,维持着帝王倾听臣子奏报时应有的专注表情。 终于,魏征好不容讲完了所有事,准备告退。 李世民目送着那个身影消失后,门一关上,他立刻去解胸前的衣襟。 衣襟敞开,那只鹞鹰羽毛凌乱,却被活活闷死了! “哎哟!我的鹰啊!” 李世民捧着爱鹰的尸体,又是懊恼又是气愤。 他气不打一处来,转身就朝皇后长孙氏的寝宫走去,连衣服都顾不上换。 到了皇后寝宫,长孙皇后见他衣冠不整,胸前还破了几道口子,忙屏退左右宫女。 李世民气呼呼地坐下,指着自己破掉的衣襟和怀里的鹰,把刚才的遭遇一股脑儿倒了出来,末了还忍不住抱怨魏征这个“老顽固”多管闲事,害死了他的爱鹰。 长孙皇后看着丈夫又气又心疼的样子,再看看那衣襟上的爪痕和没了气息的鹰,起初是掩唇轻笑。 她走上前,帮他整理好凌乱的衣襟,然后才开口。 她提醒李世民,魏征之所以如此较真,甚至不惜冒着惹怒皇帝的风险,盯着这些看似“闲事”的小节,正是因为他真心实意地把皇帝当作明君。 他怕的就是皇帝沉迷享乐,玩物丧志。 如果他只是想讨好皇帝,大可以陪着皇帝一起玩鹰,但那对皇帝、对大唐又有何益处呢? 这个时候,李世民听着皇后的分析,怒火和委屈才平息下来。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自己刚才的举动和话确实有点小气了。 魏征的苦心,他应该理解,更应该珍惜。 这场因一只鹞鹰引发的风波,最终在长孙皇后的智慧化解下归于平静。 此后,他常对身边人说:“魏卿的谏言虽有时让人难堪,但他都是为了国事,朕怎能不纳呢?” 这份对逆耳忠言的包容,正是“贞观之治”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石。 一只鹞鹰的代价,换来了帝王对诤臣更深的理解与敬重。 那个午后御花园里的手忙脚乱,以及皇后寝宫中的一番肺腑之言,共同铸就了一段关于明君、贤后与直臣的千古佳话。 主要信源:(文献——《贞观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