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双枪李林被日军围攻,即使身受重伤,她依然拿起双枪“啪,啪,啪…”几下将6头日寇击毙,然后,她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牺牲前,低头看了看自己未出世的孩子,似乎在说:“妈妈对不起你。” 1940年春天,山西平鲁的山谷间还残留着一丝寒意,浓雾未散的拂晓时分,枪声划破了寂静。 一座破旧的庙堂外,日军正向山中围剿,他们调集了上万兵力,要将晋绥根据地一举摧毁,几百名干部和群众被困在山谷,形势紧迫。 李林当时已经怀孕三个月,她原可以随后勤部队提前撤离,却主动留下,请缨带领骑兵向东突围,吸引日军火力,为主力部队争取转移时间。 她熟悉地形,也清楚风险,但依旧紧了紧腰带,骑上了自己最熟悉的那匹战马,朝敌人方向奔去,那匹马叫“菊花青”,跟着她转战多年。 骑兵连三十余人向东突进,迷雾中悄无声息,战马飞奔时带起的山风夹着尘土卷向天边,日军误以为主力部队向东逃走,果然调转方向,尾随追击。 追至张小峰山坡时,李林的战马突然中弹,前蹄一软,连人带马重重摔进路边的土沟里,她肩膀被擦伤,腿上也破了皮,鞋子都被鲜血浸透。 她顾不上伤口,迅速滚进庙里,与仅剩的十余名战士在狭小的空间里构筑简易防线。 弹药已经不多,水也没有,战士们身上多有伤口,血污和尘土混在一起,李林清点了剩余的子弹,把它们一颗颗装进手枪和驳壳枪的弹夹里,她脱下军装,换上一件旧粗布衣,她知道,敌人随时会破门而入。 不久,庙门外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门被踹开的一瞬间,尘土四起,日军端着刺刀,小心翼翼地往里探查。 李林躺在地上,装作毫无生气,等他们走近,她猛地起身,双枪齐举,接连开火,六个敌人应声倒地,枪声在山谷中回荡,像是春雷炸响。 这一战,她打出了最后的尊严,子弹几乎打光,敌人像潮水一样涌来,她中弹倒地,呼吸急促,眼前模糊成一片。 她低头看着自己微微隆起的腹部,脸上沾着血和尘,目光中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柔,她从怀中摸出最后一颗子弹,抵住太阳穴,扣动扳机。 她倒下时,脸上没有恐惧,只留下一丝平静。 消息传到根据地,所有人都沉默了,她带领骑兵成功引开敌军,为大部队赢得了突围时间,她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肚子里的孩子还没有看过这个世界一眼。 李林的生命没有停留在那一刻,延安发来唁电称赞她是中国妇女抗战的光辉榜样,人们用最干净的白布为她擦拭身体,把她安葬在山坡上。 当地老乡自发在她墓前种下松树,说她如松挺立,老年人缝了虎头鞋,说是给她肚子里没出生的娃的,学生们写诗朗诵她的故事,孩子们把她的名字记进课本。 福建漳州塔口庵旁树起了雕像,山西洪涛山也有一座一模一样的,雕像上的她骑着战马,手执双枪,眼神坚定,人们站在雕像前,会想起那一场清晨的枪声,会记起那个用一颗子弹守护山河的女人。 李林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传奇的奇遇,她只是一个从南洋回来的普通女子,曾在异国他乡受尽白眼,却始终记得祖国。 她选择拿起枪,走进战场,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死,而是在明知会死的那一刻,依旧不肯低头。 她留给后人的,不只是悲壮,更是信念,在那片烽火燃烧的土地上,她曾狠狠地告诉世界,中国女子,也能守住江山。 信源:中国日报网——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李林:舍己殉国铸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