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时候杀过很多人!”2013年,郑州一91岁老人在生日宴上说胡话,女儿听后吓得当晚就来派出所报案,“警察同志,我家老爷子不对劲,麻烦你们帮我查查他,”老爷子到底说了什么话让自己的女儿不惜报警处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3年初秋,河南郑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迎来了一场喜庆的聚会,这一天,是家中老人朱柯信的九十一岁寿宴。 朱家的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院子里热热闹闹,桌上摆满了菜肴和寿桃,儿女们围在主座,给老爷子敬酒祝寿,朱柯信坐在中间,满脸笑容,看着儿孙满堂,眼中尽是欣慰和满足。 酒过三巡,气氛正浓,朱柯信忽然放下酒杯,神情变得专注,他低声说起了过去的一段经历,他讲自己年轻时上过战场,见过血,拼过命,还说了一串数字和地名。 亲戚们一开始并没有当回事,都以为是老人家喝醉了说胡话,朱柯信近几年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记忆时清时糊,平时说话也不太利索。 家人对他的这些话并没有太在意,只觉得是老人年岁大了,偶尔回忆起些不着边际的事情。 可朱柯信的女儿朱娟听得却格外仔细,她突然觉得父亲讲得过于具体,不像是编造的,从部队番号到战斗地点,再到身上的伤口位置,每一点都说得清清楚楚。 她想起父亲一辈子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性格沉稳少言,从没谈过当兵的事情,也从不参与任何有关战争的话题。 甚至在政府给老兵登记优抚名额时,他都说自己没资格,不愿申报,这些年的种种沉默,再加上这天突如其来的坦白,让朱娟心中五味杂陈。 她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能把这样的往事藏七十多年,她也不确定父亲说的是不是真话,甚至隐隐担心,是不是他过去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她左思右想,最终决定带着父亲的信息到派出所报了案,请求警方帮忙调查,民警最初也觉得事情有些离奇,但还是按照朱柯信提到的部队番号“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第八十一师”开始查找线索。 他们联系了市档案馆,翻阅了大量的老档案和退伍军人记录,过了几天,终于找到了一个档案袋,纸张已经泛黄,但文字依然清晰。 资料显示,朱柯信于1942年参军,时年十七岁,最初在炊事班,后来主动要求上前线。 1941年郑州保卫战中,他所在的部队与日军激烈交火,朱柯信身负十余处刀伤,一度被认为牺牲,被从尸堆中救出,伤愈后,他被批准退伍,返回河南老家。 这些信息与朱柯信在寿宴上说的内容完全吻合,民警把这些资料整理好交给朱娟时,她愣住了,她回忆起父亲的种种表现,忽然明白了过去那些沉默背后的原因,父亲不是没有故事,而是从来不肯说。 朱柯信这一生从没显露过与战争有关的痕迹,他平日穿着朴素,干着最普通的农活,从不炫耀,也从不主动谈及年轻时的事情。 甚至每次子女关心他的旧伤时,他总是说是干农活留下的,轻描淡写地带过,他宁愿默默种地,操持家务,靠一双手供养几个孩子上学成家,从没向任何人提过一句自己的功绩。 他选择沉默,不是因为忘记了那些往事,而是因为不想再回忆,十几岁的年纪便亲眼目睹战友牺牲,身中十余刀的痛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 他或许早就决定,把这一切都埋进记忆里,不再去碰,不再让家人担心,他用一生的沉默,把战火留在了过去。 后来,当地政府知晓情况后,为朱柯信补办了老兵荣誉证书,安排人员修缮他被洪水冲毁的房屋,并开始定期发放生活补贴。 相关部门也为这位年近百岁的抗战老兵颁发了纪念章,可他依旧不喜张扬,拿到证书那天,只是点了点头,说了句“能活着就好”。 这场突如其来的“胡话”,本是一场酒后的偶发,却成为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在女儿朱娟的努力和警方的帮助下,一个沉默了七十多年的抗战故事,终于有了被看见的机会。 那些曾经被误解的沉默,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子,背后藏着一个人的伤痛和担当,当年他没有等来战友的归队,也没有机会跟亲人道别,他唯一留下的,就是后半生的沉静和一身老伤。 朱柯信依旧过着平凡的生活,日子安稳,院子里的孩子们跑来跑去,他看着他们的背影,脸上挂着笑,他年轻时候真的杀过很多人,那是一段不堪回首却必须有人承担的历史。 他没有骄傲地讲述,只是在九十一岁的某个傍晚,终于忍不住说了出来,不是为了炫耀,只是因为,有些话,藏得太久,真的会变成一种疼。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今日国土杂志社——91岁老人生日宴说“胡话”,女儿听了慌忙报警:请查一查我父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