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9年我们从越军手中缴获了两种冲锋枪,分别是法制MAT49和波兰WZ63。这

1979年我们从越军手中缴获了两种冲锋枪,分别是法制MAT49和波兰WZ63。这两种枪,体积小巧,非常适合在丛林中近战。而当时解放军仅有一种64式微声冲锋枪,属于特种战装备,并不普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0年,中国军队的轻武器研发正撞上一堵墙,一线部队的主力,56式冲锋枪,威力足够,可是在南疆丛林的猫耳洞和堑壕里,它那笨重的枪身就成了累赘,根本施展不开。 更要命的是,被寄予厚望的79式冲锋枪项目,在总设计师张华和团队投入十几年心血后,几乎成了一个公认的失败品。 在部队试用后反馈极差,主要问题有两个:连射时枪管烫得握不住,以及五十米外就很难打中靶子,按这个标准,项目随时可能被上级叫停,十多年的努力眼看就要付诸东流。 这支几乎被判了“死刑”的枪,真就这么完了,谁也没想到,一场战争和几件战利品,意外地改写了它的命运。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把中国军队在装备上的短板彻底掀开了,在交战距离极近的丛林里,部队对一款轻便、火力凶猛的近战武器的渴望,达到了顶点。 就在这时,战场送来了两面“镜子”——解放军意外缴获了越军使用的两款冲锋枪:一支是法国的MAT-49,另一支是波兰的WZ-63。 这两支枪,着实让国内的军工专家开了眼界,法制MAT-49最巧妙的是它革命性的折叠设计,钢丝枪托和弹匣仓都能收起来,整枪变得异常短小,方便携带;需要时又能迅速展开,构成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 而波兰的WZ-63更夸张,紧凑得像一支大号手枪,射速却高得惊人,前握把翻下来还能充当抵肩板。 这两款枪代表了当时世界冲锋枪的主流思路:极致的便携性与猛烈火力的结合,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比看再多资料都管用。 它们被迅速送到研究所,给张华和他的团队带来了巨大启发,过去闭门造车时遇到的许多难题,比如如何缩短枪身、如何设计可靠的折叠结构,原来国外早就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并且军工人员们也终于看清了丛林战对单兵武器的核心要求:一款轻便灵活、火力持续的个人防卫武器。 有了现成的老师,最直接的想法自然是“抄作业”,军工部门很快决定仿制那支小巧的波兰WZ-63,项目代号82式冲锋枪,测绘、打样,工作进展神速,样枪性能也达标了。 可是,问题很快浮现,仿制出的82式使用9毫米子弹,而当时解放军手枪和冲锋枪的制式弹药是7.62毫米。 这意味着,如果要全面换装82式,就必须为它单开一条全新的弹药生产线,为了一款非主力枪械,去建立一套独立的后勤体系,成本太高,战时也极易混乱。 就因为这个根本性的弹药不匹配问题,82式项目最终下马,仅有极少量装备了公安特警用于城市反恐。 这次失败也让研究人员明白一个硬道理:单纯模仿走不通,别人的好东西必须跟自己的家底结合起来。 并且他们果断放弃了原来的木质枪托,直接将MAT-49那种简单可靠的伸缩式钢丝枪托“拿来”,一下就解决了便携性差的顽疾。 同时,他们借鉴两款外国枪的紧凑理念,优化了枪身布局,但最核心的口径没有变,依然坚持使用全军通用的7.62毫米手枪弹,彻底杜绝了后勤隐患。 这次改造,就像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切掉了原型枪的缺陷,保留了符合国情的核心,让这支枪脱胎换骨。 直到1981年,改进后的方案正式定型,命名为“1979年式7.62毫米冲锋枪”,从1981年到1992年,79式冲锋枪的产量接近20万支,迅速成为解放军和公安部队的重要装备。 它真正的考验,是在1984年的两山轮战,大批崭新的79式被送到前线,交到侦察兵和突击队员手中。 在残酷的阵地争夺战中,79式表现抢眼,它重量轻、尺寸短,在狭窄的战壕和猫耳洞里极为灵活,高达每分钟1000发的理论射速,在几十米的近距离交火中,能瞬间泼洒出弹雨,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 并且许多老兵回忆,这枪在近战中“非常管用”,而设计师张华,自1965年从哈军工毕业后便投身轻武器事业,为之奉献一生,直到2005年逝世,79式也成为他职业生涯最光辉的代表作。 而79式冲锋枪的起死回生,其实是中国军工从闭门造车到务实学习的缩影,它的成功,不在于设计上多么石破天惊,而在于敢于承认差距,也有能力吸收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战场不仅暴露了短处,也把别人的长处直接摆在了面前,那两支缴获的外国枪,就像两面镜子,不仅照出了自己的不足,也意外地改变了一款国产武器的命运,更激发了中国军事工业从“缴获”到“自强”的强大动力。 主要信源:(解放军女兵亲历对越自卫反击战(二):新兵没经验用大树作掩护被越军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