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就算中等收入,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4亿,为什么好多人都拒绝承认自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人群?
首先得弄明白,专家说的中等收入到底是咋算出来的,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中等收入群体指的是家庭年收入在10万到50万之间的家庭,您琢磨琢磨,一个三口之家,要是只有两个人工作,那每个人的月收入差不多就得4000多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可专家在宣传的时候,可能就把这家庭平均的数直接套到个人头上了,说月入3000就算中等收入,这一下子就让好多人觉得不对味儿了,比如说一个月挣3000的人,自己过日子都紧巴巴的,突然被告知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了,能不懵圈吗?
再说说地域差异,同样是3000块钱,在三四线小城市可能还能过得有滋有味,可到了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连个像样的房租都不够,这种巨大的差异让大家对中等收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在小城市,3000块钱可能还能存点钱,可在大城市,可能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不够,您说这能让人承认自己是中等收入吗?
还有就是生活成本的问题,现在的生活压力可太大了,房贷、车贷、教育、医疗,哪一样不要钱?
就说房贷吧,好多家庭的房贷月供占收入的比例超过50%,甚至70%,一个月挣3000的人,要是背上房贷,那日子过得可真是紧巴巴的,连生病都不敢生,更别说享受生活了,这种情况下,就算收入数字达标了,实际的生活质量可能还不如一些低收入人群。
另外,社会比较也在作怪,现在的媒体和网络上,到处都是有钱人的生活,豪宅、豪车、奢侈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再看看自己,一个月辛辛苦苦挣3000,连个名牌包都买不起,心里能平衡吗?
这种对比让大家觉得自己离中等收入还差得远呢。而且人们往往会和身边的人比较,如果周围的人收入都比自己高,就算自己达标了,也会觉得自己是个穷人。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中等收入的定义只看收入,不考虑生活压力和支出,比如说,一个月挣3000的人,可能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些压力可不是收入数字能体现出来的。
专家可能只看到了收入的数字,却没看到背后的生活艰辛,这就让大家觉得这个标准有点纸上谈兵了。
再说说心理因素,中等收入在很多人心里不仅仅是一个收入数字,更是一种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大家觉得,中等收入应该意味着有房有车、有稳定的工作、有时间享受生活,可现实中,好多月入3000的人连这些基本的都达不到,自然就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等收入了。
而且,现在的工作压力太大,996、007成了常态,就算收入达标了,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也让人感觉不到中等收入的优越感。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物价上涨的影响,虽然收入数字在增长,但物价也在涨啊,十年前的3000块钱和现在的3000块钱,购买力完全不一样,这种实际购买力的下降让大家觉得,就算收入达标了,生活质量也没提高多少。
另外,中等收入的定义本身也存在争议,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标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家统计局,各自的标准都不一样,这种标准的不统一让大家更迷茫了,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中等收入。
而且,中等收入的标准是动态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标准也在不断调整,可大家的感受却跟不上这个调整的速度。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点,就是公众对中等收入的理解和专家不一样,专家可能从宏观层面看,觉得月入3000已经超过了大部分人,可老百姓是从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出发的,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的鸡同鸭讲,专家说的是数字,老百姓讲的是生活,两者不在一个频道上,自然就难以达成共识。
最后,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大家对未来的担忧,现在的经济环境不稳定,工作压力大,好多人担心自己哪天就失业了,收入就没了保障。
就算现在收入达标了,也不敢轻易承认自己是中等收入,因为心里没底啊,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大家更谨慎,更不愿意给自己贴上中等收入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