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普通人永远不要低估封疆大吏的智商和才干,包括叶名琛 英国舰队炮轰广州后,两广总督

普通人永远不要低估封疆大吏的智商和才干,包括叶名琛 英国舰队炮轰广州后,两广总督叶名琛找人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英国人将在15天内不战而去,所以他没做太多整军备战的努力。 没成想洋人动了真格,广州城破后,叶名琛没有逃走,而是穿戴整齐地坐在大堂等着被俘。 英国人先是把他囚禁在“无畏号”军舰上,但叶名琛骨头很硬,根本不鸟英国人。在迫使其短期内屈服的谋划破产后,英国人觉得他是个累赘,因为用于侵华的战舰本就不多,现在还得分出一艘做关押这位两广总督的临时“监狱”,太麻烦了。 英国人烦透了。他们本来想着抓了这位两广总督,怎么着也能敲开谈判的大门,或者至少让他低头服软,方便后续操作。结果呢?叶名琛端坐在那军舰上,活像一尊泥塑的菩萨,不吃你那一套,不合作,不交流,就一个态度: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英国人碰了一鼻子灰,软硬兼施都没用,感觉这俘虏抓得真是亏大了。 你想想看,打仗呢,战舰多金贵啊!每一艘都得用在刀刃上,封锁港口、运送士兵、炮轰要塞,哪一样不比关着一个“硬骨头”的清朝大官要紧?时间一天天过去,叶名琛在“无畏号”上岿然不动,英国人心里那点耐心彻底磨没了。留着他吧,除了浪费资源、占用宝贵军舰,屁用没有;杀了他吧?好像又没到那份上,而且容易激起更大民愤,搞不好更麻烦。英国人盘算来盘算去,最后得出个结论:这人成了个烫手山芋,得赶紧处理掉。 英国人处理“麻烦”的方式也挺利索。他们决定把叶名琛流放,远远地送走,眼不见心不烦。选的地方是英属印度,加尔各答。那地方,对于当时的清朝官员来说,跟流放西伯利亚差不多,几乎等同于世界的尽头。就这样,叶名琛被塞进了另一艘船,漂洋过海,从广州被押送到了遥远的印度。 故事讲完了,回头想想开头那句“不要低估封疆大吏的智商和才干”。这话本身没错,能爬到那个位置的,没两把刷子肯定不行。叶名琛本人,确实不是草包。他处理过广东复杂的民间叛乱(比如镇压天地会起义),也搞过外交斡旋,在传统官僚体系里,算是个能员干吏。问题就出在这里,他的“智商”和“才干”,是深深镶嵌在那个腐朽、封闭、信息严重滞后的晚清官僚系统里的。 他找算卦的来决定军国大事,今天看荒谬绝伦,但在当时那个环境里,恐怕是他信息渠道匮乏、对西方列强本质认知严重不足(觉得他们是“夷”,可以像对付海盗或藩属国那样应对)、加上整个官场迷信氛围浓厚下的一个“合理”选择。他不是蠢,而是他赖以生存和决策的那套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彻底失灵了、落伍了。他的“才干”用错了地方,甚至成了加速失败的推手。 再说他被俘后的表现。穿戴整齐坐等被俘,船上不合作,印度绝食而死,这确实展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气节”和“骨气”,宁死不屈,维护了个人和朝廷的体面。这份“骨气”值得后世一丝敬意。但这份骨气,放在整个广州城破、生灵涂炭、国家主权沦丧的大背景下,又显得多么苍白和悲凉?气节固然可贵,但作为封疆大吏,他的首要职责是保境安民。当他的决策失误(轻信占卜、备战不足)直接导致城池失守、百姓遭殃时,他个人的“骨气”和“体面”,能弥补多少过失?这气节,更像是一种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而非对失败责任的担当。 英国人把他当“累赘”的态度,也戳穿了晚清帝国最后一点遮羞布。一个堂堂天朝上国的封疆大吏,在敌人眼里,其价值甚至比不上一艘能作战的军舰。当你的对手连俘虏你都觉得是负担,懒得跟你“讲道理”或“谈条件”,只想把你当垃圾一样扔得越远越好时,这个国家在国际丛林中的地位,已经跌落到了何等深渊?叶名琛个人的悲剧,何尝不是那个摇摇欲坠帝国整体悲剧的缩影? 所以,叶名琛这个人,很难简单地用“昏官”或“忠臣”来标签化。他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晚清官僚体系在时代巨变面前的集体性失能与精神分裂——个人或有才智气节,但整个系统已经腐朽僵化到无法应对新世界的挑战。不低估他们的智商,更要看清他们智商所依附的那个注定崩塌的旧世界逻辑。这才是叶名琛留给后世最沉痛的教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