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8年4月16日,周总理陪着张国焘到武昌面见了蒋介石,可张国焘开口的第一句话

1938年4月16日,周总理陪着张国焘到武昌面见了蒋介石,可张国焘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惹怒了周总理,直接反驳到:“你糊涂,我可不糊涂!” 1938年,抗日烽火正炽,国共两党勉强携手抗敌,可这表面上的团结却掩不住底下的暗流。4月16日,周恩来陪着张国焘到武昌面见蒋介石,本想着谈合作、谋抗日,谁知张国焘一开口就捅了马蜂窝,直接让周恩来火冒三丈,当场怼回去:“你糊涂,我可不糊涂!” 1938年的张国焘,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红军领导人了。早在长征路上,他跟毛泽东等人闹翻了,战略分歧搞得不可开交,甚至另立“中央”,差点把红军彻底分裂。1936年,他迫于压力取消了分裂,可这事儿让他在党内威信扫地。到了1937年,延安政治局会议上,他被批得体无完肤,实权也没了。心灰意冷的张国焘,开始琢磨别的出路。 4月4日,张国焘在西安祭拜黄帝陵后,借口要去办事,实际上是打定了主意要跑。他没回延安,而是直奔国民党控制区。4月7日,在国民党的安排下,他到了武汉。当时,南京刚丢,国民政府搬到武汉,中共也在那儿设了长江局,由博古、王明、周恩来等人负责。张国焘这一来,立马让中共高层警惕起来。 4月11日,李克农在武汉火车站找到张国焘,想劝他回延安,可张国焘死活不干,坚持留在武汉。李克农没办法,只能把情况报告给周恩来等人。这时候,大家心里都清楚,张国焘怕是动了投靠国民党的心思。 4月16日,周恩来带着张国焘去武昌见蒋介石。这次会面,本是国共合作的关键一环,目的是加强双方联手抗日的力度。可谁也没想到,张国焘一开口就给这会谈扔了个炸弹。他说了句:“兄弟在外糊涂多年。”这话乍听像自嘲,可细一琢磨,意思再明白不过——他在蒋介石面前贬低自己在中共的经历,摆出一副“悔悟”的姿态,想跟国民党套近乎。 周恩来一听,脸都变了,当场拍桌子反驳:“你糊涂,我可不糊涂!”这话掷地有声,既是怒斥张国焘,更是表明立场。周恩来心里清楚,张国焘这话不光是给自己脸上抹黑,更是在蒋介石面前贬低中共,动摇党的形象。这时候正是抗战关键期,国共关系本来就微妙,张国焘这么一闹,简直是给敌人递刀子。周恩来绝不能让他这么胡来。 会谈后,周恩来没就这么算了。他私下找到张国焘,狠狠批评了一通,说他这种低姿态有损党的尊严,是对革命的背叛。可张国焘压根不听,反而变本加厉,跟国民党那帮人走得更近了。他三天两头往陈立夫、周佛海那儿跑,摆明了要投靠过去。 4月17日,周恩来、博古、王明等人看张国焘这架势,估计他是铁了心要走,决定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他们找到张国焘住的旅馆,给他仨选择:要么回中共办事处接受安排,要么请假休息,要么干脆声明退党。张国焘当场否了第一个,嘴上说考虑后两个,可一转头就联系了军统的戴笠。结果当天晚上,在特务的掩护下,他跑到了太平洋饭店,只留了张纸条:“我选第三条路。” 4月18日,中共中央没再犹豫,直接宣布开除张国焘党籍,定性为背叛革命。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张国焘彻底跟中共划清界限,走上了另一条路。 张国焘跑去国民党那边后,日子可没他想的那么好。他先是干了些情报工作,后来在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混了个主任当当,可国民党压根没把他当回事,没给他啥实权。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张国焘跟着去了香港,后来又跑到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他在那儿去世,82岁,晚年过得低调又落寞,基本没啥人提起他。这就是他选的路,自己把自己弄成了历史里的小丑。 反过来看周恩来,他在这次事件里展现的,是对党的赤胆忠心。那句“你糊涂,我可不糊涂”,不光是怼张国焘,更是在关键时刻站稳了立场,维护了党的原则。后来,他继续为抗战奔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当了国务院总理,忙外交、抓内政,一干就是几十年。1976年他去世时,78岁,全国人民都记得他的好。他的这一生,真没白活。 张国焘的叛逃,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教训。他当初也是红军大佬,可因为私心和糊涂,硬生生把自己搞成了叛徒。他那句“糊涂多年”,其实是真糊涂,可惜他到最后也没清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