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八路军伏击日军,缴获了一门山炮,谁知半个月后,日军少将突然来信:“这门山炮是天皇赏赐给我的,能不能还给我?”八路军司令回了 8 个字,把鬼子气炸了。
这封信背后究竟藏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一切还得从那场关键的伏击战说起。
当时,日军刚修通榆武公路。这条公路连接着榆社和武乡,是重要的战略要道。日军第 36 师团嚣张得不行。
他们不仅邀请华北方面军的军官视察团来 “参观成果”,还派了一个中队的精锐部队护送,完全不把八路军放在眼里。
面对日军的狂妄挑衅,八路军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当时,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刘昌毅得知这个消息,当场就火冒三丈。刘昌毅外号 “猛张飞”,打起仗不要命,是出了名的猛将。
两天前,侦察连长王二虎带来重要情报:4 月 16 日上午,日军要从榆社护送视察团去武乡。
刘昌毅一拍桌子,怒道:“小鬼子太狂了,把咱们根据地当自己家了?” 他立刻下达了命令。
让决七团、决九团,还有武东、武西两个县大队,当晚全部进入伏击阵地,决定在榆武公路给日军一个下马威。
到了4 月 16 日伏击这天,当日军车队驶入白庄村峡谷时,刘昌毅举枪发出伏击信号。
顷刻间,公路两侧枪炮齐鸣,手榴弹如雨点般落下,预埋的地雷炸翻头车,日军车队陷入混乱。决七团团长王震宇趁机率突击队发起白刃冲锋,战斗迅速白热化。
战斗结束后,一个意外发现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两个小时后,枪声渐渐停了下来。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发现了一门被炸得不成样子的山炮。
王震宇赶紧向刘昌毅报告:“司令员,这炮没炮筒!” 刘昌毅立刻赶到现场查看。
只见焦黑的炮架扔在路边,两个木轮都烧得只剩架子。他蹲下仔细一看,炮身上刻着 “大日本帝国天皇御赐,昭和十五年”。
刘昌毅一下就明白了,站起身掏出手枪朝天开了几枪,大喊:“给我搜!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把炮筒找出来!”
战士们沿着日军逃跑的路线仔细搜寻,最后在两里外的河滩淤泥里,发现了半截炮筒。
这半截炮筒可不简单,背后藏着大来头。把炮筒清洗干净后,大家惊喜地发现,虽然上面全是划痕,但里面的膛线还完好。
这是一门日本明治 41 年(1908 年)造的四一式山炮,口径 75 毫米,最远能打 6300 米。
刘昌毅摸着炮身,笑着说:“好家伙,小鬼子这是给咱们送宝贝来了!”
然而,这门山炮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半个月后的傍晚,军分区来了个不速之客 —— 汉奸维持会长,哆哆嗦嗦地递上一封盖着红漆的信。
刘昌毅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日文:“八路军诸君:贵部 4 月 16 日缴获的四一式山炮,是天皇陛下赐给我的。要是能还回来,皇军愿意用三倍弹药交换,你们提什么条件都行。吉田一郎 大日本帝国陆军少将”
刘昌毅看完,哈哈大笑。他拿起笔,在信背面写了 8 个字:“枪炮无眼,胜者为王。”
接着又加了一句:“想要这炮,七天后到白庄来拿!” 写完把信往汉奸脸上一扔:“滚回去告诉吉田,我在白庄等着他,就怕他没胆子来!”
可惜,日军少将终究没敢赴约,只能吃瘪干着急。这个吉田一郎还真没敢来。他可是老牌军人,在淞沪会战里因为 “勇猛” 被天皇赐了这门炮。
这会儿他对着地图气得直跳脚,根本想不明白,装备简陋的八路军怎么这么快就把炸坏的炮修好了。
更让他丢脸的是,这门象征天皇荣耀的炮,现在被刻上 “天皇炮” 三个字,架在太行山高处,随时能轰他的部队。
有了这门炮,八路军如虎添翼,很快迎来了一场漂亮仗。王震宇站在炮位旁边报告:“司令员,炮兵连练了半个月了。”
刘昌毅看着战士们熟练地装炮弹,盯着炮口模糊的 “武运长久” 几个字说:“告诉兄弟们,这炮是天皇‘送’的,专门打鬼子脑袋!”
1942 年 6 月的子洪口战役,成为了 “天皇炮” 扬威立万的时刻。日军第 36 师团的步兵准备冲锋时,意外发生了。
一发发 75 毫米炮弹突然从天而降。“八路军有重炮!” 日军指挥官的惊叫声被爆炸声淹没。
这场战斗,“天皇炮” 打了 87 发炮弹,炸死 105 个日军,直接把敌人的进攻计划打乱了。
此后两年,“天皇炮” 跟随刘昌毅在晋冀豫参加 30 余场战斗,炮身留下 17 处弹痕。
1945年日本投降后,这门炮被刘昌毅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如今仍陈列在卢沟桥展厅。炮身 “天皇炮” 的刻字虽已模糊,却成为抗战历史的永恒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