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香港富豪:向美国捐1亿,又给大陆捐500亿,竟被李嘉诚“威胁”。 港珠澳大桥

香港富豪:向美国捐1亿,又给大陆捐500亿,竟被李嘉诚“威胁”。 港珠澳大桥通车那天,胡应湘在桥头静静站了一上午,这位老人的眼中,除了三十五年夙愿得偿的喜悦,还有着更复杂的情绪。 也就在同一天,一条财经新闻显示,李嘉诚旗下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单月下跌了18%。 说起来,胡应湘的起点并不低,他的父亲胡忠是香港当年的“的士大亨”,街面上过半的出租车都属于胡家,按理说,他大可以子承父业,安稳地做个富二代。 可他偏偏要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建筑,那时的他,看到香港与内地的巨大差距,心里早已埋下了要为国家做点实事的种子。 学成归来,他没有接手家族生意,而是从建筑事务所的底层做起,一步步积累经验,1969年,胡应湘创立合和实业,恰好赶上香港地产的黄金时代。 短短三年公司就挂牌上市,市值高达30亿港币,而彼时,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也才上市不久,市值不过2亿,可以说,胡应湘早已在香港顶级富豪圈里站稳了脚跟。 到了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渐展开,胡应湘和考察团回到内地,亲眼看到当时外商被安排在广州招待所的窘迫情景,还亲身体验了从广州到深圳那条土路上颠簸了大半天的艰辛。 这一切让他心里充满了不满和困惑:“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香港能够发展得那么好,内地却还是这么落后?”于是,他决定采取行动。 他联合了李兆基、郑裕彤等商界大佬,凑集了20亿港币,在广州建造了中国大酒店,这不仅是内地第一家五星级中外合资酒店,也是当时的一个大胆创新,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项标志性项目。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胡应湘在协议里加了一条:酒店利润足以偿还投资本息后,所有权无偿移交国家,1988年,酒店刚开始稳定盈利,他就兑现了承诺。 接着,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交通,当他提出要修广深高速时,不少人嘲笑他疯了,认为内地根本没那么多车。 胡应湘没有理会,自掏腰包垫资170多亿,花了16年时间,硬是把这条路修通了,1997年通车那天,他站在收费站旁数车,第一个小时就通过了二百多辆货车,而这条高速公路,同样在收回成本后就移交给了国家。 更冒险的要数虎门大桥,1994年,一场台风把渡口的卡车都吹进了江里,他连夜飞到广州,当场拍板建桥。 钱不够,他就抵押了自己在香港的几处物业,甚至不惜借了高利贷,前后投入超过30亿,大桥在2005年收回成本,他便让人拆了收费站,说:“路修好了,就是给人走的。” 他为内地投资的电厂、口岸、公路等项目,累计超过500亿,几乎都遵循着一个原则:收回成本就交还国家。 有人说他傻,他却指着虎门大桥的车流反问:“你看这桥上跑的车,哪一辆不是在创造价值?”在他看来,国家好了,大家才能真的好。 不过,真正让他与一些商界巨头正面交锋的,还是港珠澳大桥的构想,早在1983年,胡应湘就首次提出建桥连接香港和珠海。 这个想法立刻捅了马蜂窝,当时李嘉诚的得力干将霍建宁甚至在会议上拍着桌子对胡应湘说:“你赚你的钱,别断了别人的活路!” 因为那时往来香港和珠江口西岸的航运生意,很大部分都由李家的港口和船运公司掌握,大桥一通,水路生意必然大受影响。 可胡应湘寸步不让,他带着团队跑遍伶仃洋,用厚厚一叠数据反复论证:大桥能让香港的货物提前三小时运抵珠江西岸,能给旅游业带来几十亿的增长,还能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 为了推进项目,他甚至拉来了与李嘉诚素来不睦的何鸿燊、李兆基等人共同发声,这场博弈前后拉扯了三十多年,直到2009年大桥才正式动工。 2018年通车时,当他听说大桥能抗十六级台风,他摸着当年埋下的那块刻着“功在当代”的石碑,感慨地说:“这才是能传下去的东西。” 当然,胡应湘也并非完人,1996年他给母校普林斯顿大学捐款一亿美元,曾引来“崇洋媚外”的骂声。 他没有过多辩解,只是说:“是那所学校教会我怎么计算桥梁承重,不然虎门大桥的钢筋可能要多浪费三成。” 对比之下,李嘉诚的名字近些年则更多与“撤资”和“海外投资”联系在一起,他陆续出售内地和香港的资产,甚至将包括珠海高栏港在内的四十多个港口打包卖给了美国公司,相比之下,足以看出差距。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港珠澳大桥构想“第一人”胡应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