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某寺庙不允许香客自带香,需要在里面买,3只38元。寺庙工作人员说,游客带的香都是大的,都是劣质的,污染空气又不环保,而且寺庙里有免费的小香提供,但是人太多,至于领不领的到,那不敢保证的。记者问,里面有卖香的吗?寺庙工作人员说,有的,有19元的,也有20元的。近日,山东济南某寺庙因禁止香客自带香火,要求统一购买寺内线香的做法引发争议。记者接到多位市民投诉后,对此事展开了实地调查。十一长假期间,这座香火鼎盛的寺庙游人如织。记者在寺庙大门处观察发现,多名身着工作服的寺庙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进山香客携带的物品。但凡发现游客自带香火,工作人员便会出面劝阻,要求将香火寄存在外或购买寺内线香。"寺庙内有专门的香火供应,3支38元。"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外面带进来的香都比较大,不够环保,会污染空气。我们这里也提供免费的小香,不过人多的时候可能会不够。"当记者追问寺内是否还有其他价位的香火可供选择时,该工作人员表示还有19元和20元的供香客挑选。就在记者暗访期间,一名中年男子与寺庙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这位名叫张先生的香客特意在外面购买了线香和蜡烛前来祈福,却被告知不能带入寺内。当张先生质疑此举不合情理时,工作人员以环保为由坚持要求他将自带香火寄存。无奈之下,张先生只得将香火寄存在外。然而更令张先生失望的是,当他来到寺内免费发放线香的地方时,却发现摆放线香的盒子空空如也。对此,他将这段经历发布到网络上,引发众多网友共鸣。不少网友纷纷在评论区分享类似遭遇,称这种做法实为变相强制消费。事件持续发酵,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面对记者采访,寺庙方面始终强调此举是出于环保考虑。然而当被问及为何免费线香经常领不到,以及寺内售卖的线香是否真的更环保时,工作人员的回应显得底气不足,只是反复强调节假日人流量大、供应紧张等说辞。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寺庙商业化问题的讨论。有专家指出,寺庙作为宗教场所,理应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为己任,而不是借机牟利。对香客的虔诚之心,更应该给予尊重和包容,而不是设置商业壁垒。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涉嫌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寺庙以环保为名,行垄断之实的做法,不仅有违佛法慈悲为怀的精神,更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这起事件折射出的不仅是一个寺庙的管理问题,更涉及宗教场所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平衡信仰与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如何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尊重香客的祈福意愿,值得相关部门深入思考。为深入了解此事,记者走访了济南市多家寺庙。调查发现,大多数寺庙对香客自带香火持开放态度,仅要求遵守基本的安全规范。一些较大的寺庙虽然也提供寺内香火买卖服务,但并不强制要求香客购买。这种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凸显出问题寺庙做法的不妥当。在走访济南本地多家线香供应商的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记者注意。市面上普通的环保线香批发价格在2-3元一把,而寺庙内售卖的所谓"特制环保香"价格却是市场价的数倍。一位从事线香生意多年的王老板表示,目前市面上的线香在原料和工艺上差异并不大,价格差距主要源于包装和渠道成本。为验证寺庙方面"环保"说法的真实性,记者邀请了济南市环境监测站的专家进行专业分析。专家解释,线香燃烧会产生颗粒物污染,但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香的用量和场地的通风条件,与香的大小和价格并无直接关系。该专家建议,寺庙若要真正实现环保目标,应该从改善通风设施、控制香火总量等方面着手。从法律层面来看,济南市消费者协会的法律顾问指出,寺庙的这种做法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寺庙以环保为由限制香客选择,实际上构成了变相的强制消费。此外,《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强买强卖行为也有明确的处罚规定。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多地都在推进文明敬香活动。例如,有的寺庙采用"一炷香"制度,或者使用电子香替代传统线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顾及环保需求。这些做法或许能为问题寺庙提供借鉴。面对争议,当地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表示将加强对寺庙的管理监督。一方面要求寺庙尊重香客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呼吁香客理性敬香,共同维护清净庄严的宗教环境。佛教界德高望重的法师们也对此事发表了看法。他们认为,寺庙作为弘扬佛法的场所,应当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不应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他们呼吁寺庙回归佛教慈悲济世的本怀,在管理中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守住道德底线。最终,寺庙是否能够在坚持环保的同时,也能尊重香客的选择权,让"香火情"不被"铜臭味"遮盖,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期待通过各方努力,能够建立起既符合现代环保理念,又尊重传统信仰的寺庙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