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高铁现在没人敢接单,因为越南提的要求简直太奇葩,他不但要别人给他修高铁,而且自己一分钱不掏让别人投资,还有别人的技术。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越南政府宣布了一项宏大的基建计划:修建一条连接北部河内和南部胡志明市的高速铁路,全长超过1500公里,总投资高达670亿美元,这条铁路被称作越南“世纪工程”,被赋予了带动国家经济、提升工业技术水平、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多重使命,从地图上看,这条线贯穿整个越南,仿佛要把国家的南北用钢轨紧紧缝合在一起。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异常骨感,这场高铁大梦,在国际舆论场上迅速引发关注,不是因为它的规模多么惊人,而是因为它附带的条件实在令人咋舌,越南政府在项目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项目要由外国企业全额投资,越方不出一分钱;同时,所有核心技术必须无偿转让给越南,包括信号系统、列车制造、控制系统等;更进一步,外国企业在项目中不能持股,也不能参与运营,这一连串的要求,让不少曾经有意参与的国家和企业立刻收起了兴趣。 高铁建设是典型的重资产、长周期项目,从前期调研、土地征收、施工建设到后期调试和运营,至少需要八到十年才能成型,更不用说高铁涉及的系统极其复杂,技术壁垒高,安全要求严苛,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让企业独自承担全部资金投入和建设风险,等于要求他们把数百亿美元直接扔进一个未知的黑洞。 而越南的财政状况也决定了它无法在这个项目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2024年,越南的财政收入约为784亿美元,整个国家的GDP只有4700亿美元左右,670亿美元的高铁投资,相当于国家一年财政收入的85%以上,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在如此拮据的财政基础上,越南政府选择将所有重担转嫁给外资,却又希望能换来对自身最有利的技术成果,这种思路无疑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 不仅如此,越南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记录也并不令人乐观,河内轻轨项目原计划在2016年完工,但由于征地延误、验收缓慢、管理混乱等问题,整整拖了几年才勉强投入使用,最终成本由最初的35亿元膨胀到55亿元以上,在这样一个施工和行政效率都备受质疑的环境下,任何企业都不得不重新评估投资风险,更长的建设周期意味着更高的利息成本、更大的汇率风险、更复杂的法律纠纷,而越南要的却是没有条件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越南希望复制中国高铁的发展路径,但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误区,当年中国之所以能实现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飞跃,是因为它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政府强有力的统筹能力,在引进国外技术时,中国通过大规模采购和参与运营,让外国企业有利可图,从而愿意在一定程度上分享非核心技术,而越南的市场体量远远无法与中国相比,人口不到一个亿,制造业链条也不够完善,在这样的条件下,单靠一个项目就想获得完整的高铁技术体系,显然是过于理想化的想法。 更关键的是,越南提出的技术转让条件远远超出了常规国际合作的范畴,比如,要求对方转让列车控制系统的源代码,甚至提出技术转让后不得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再次使用这些技术,这些要求不仅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还触碰到国家战略资源和安全底线,高铁技术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控制力和经济独立性,无论是日本的新干线,还是中国的复兴号,核心技术都被视为国家级资产,轻易不会对外公开。 事实上,越南早在2006年就与日本合作探讨过高铁项目,日本当时表示愿意提供部分低息贷款,并输出技术方案,但由于越南要求日本承担全部建设成本和风险,同时还要转让核心技术,最终谈判无疾而终,多年后,日本仍对那次经验心有余悸,2025年,日本媒体公开表示,越南再次提出的条件“缺乏国际商业逻辑”,已经不再考虑参与该项目。 中国方面虽然没有立即公开拒绝,但态度也明显趋于谨慎,一方面,中国刚刚完成印尼雅万高铁,有一定的海外建设经验和信心;但另一方面,中越之间存在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2024年底,越南单方面向联合国提交南海划界案,使得两国关系再度紧张,在这样的敏感时期,中国不太可能在越南投入如此巨额资金和技术资源,尤其是在没有股权和市场保障的前提下。 在实际推进中,越南不得不逐步下调预期,2025年初,越南国会批准了一条较短的替代线路,全长约390公里,连接中国边境的老街、河内和海防,预计投资83亿美元,这条线路采用中国标准轨距,设计时速为160公里,明显低于原计划的350公里标准,这被外界解读为越南在试探中国合作的可能性,同时以“先修一段”为由减轻投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