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现阶段投资建立空调工厂还有多大胜算?投资者在赌什么?

[题记]逆周期的投资,是一项风险非常大的举措。能有这样的举措勇气可嘉,但受制的困难因素也很多。那么在产能严重过剩的空调行业投资建厂,还会有胜算吗?

甄琰||撰文

近日看到一个消息,有着空调梦的空调行业老兵——胡良胜,竟然逆势建设空调工厂。如果这是三、四十多年前,这绝对是一个明智之举,笔者也将是举双手赞成。既就是在今天笔者也是敬佩不已,却也勾起了更深刻的思考。

但此一时彼一时!想当年,投资空调制造企业的如过江之鲫,很多人在投资空调产业上捞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吃过空调行业不断壮大成熟的红利。不过,如今还有多少留在当今市场?

空调行业曾几何时有过数千个品牌同台竞争,经过市场大浪淘沙的洗礼,如今剩下的品牌除了格力、美的、海尔三大龙头和海信、TCL、奥克斯、长虹等知名二线品牌外,再能够提及的活跃品牌已是屈指可数。

况且推动空调行业发展的逻辑也变了,市场主要需求已从过去的产品普及转变为迭代换新,行业性质也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行业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进入到产能严重过剩的发展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市场惨烈竞争就是主动洗掉过剩产能,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还要去计划投资十多亿元去建设新厂,显然是一个具有魄力的投资行为,不得不令人佩服。

所谓一开始笔者就说是“逆势”,是因为现在这个阶段,空调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大品牌们不仅在卷高端,甚至高端品牌过去看不上的低端都也不放过,况且空调行业产能过剩已明牌,空调市场几乎没有什么死角。在这种清场环境下还要投资建厂岂不就是逆大势吗?

现在空调行业不仅是成熟行业,同时也是被公认为的产能过剩行业。在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继续投资建产能,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胆识,一般行业人士是很难有这个胆气。或许这个胡总真的是有。

那么这个胡总的底气究竟是什么,从何而来?采访媒体认为,是有三股力量支撑其逆势而为,即:一是个人的信念;二是产业的机会未来;三是市场的另一种活法。但笔者以为,这三股力量并不靠谱:

其一,信心信念不是独具优势。行业现存企业,包括已经逝去企业,哪个不曾经是信心满满,都认为自己可以在这样一个庞大且不断升级的市场上可以掘到金。但现实却是,曾经的上千品牌中绝大多数被残酷竞争拍死在沙滩上,那么你胡总凭什么什么超越众人信心十足呢?这绝不是独享取胜的关键点

其二,产业若有机会,也不是单独给谁开放。空调已经随整个家电产业进入存量发展阶段,按照一般行业规律,那就是品牌向头部高度集中。事实也确实如此,现在市场比较活跃的品牌屈指可数。面对国内层级多样、用户复杂、需求差异的市场,确实可以挖掘到一些细分市场,但头部品牌对此已经有了细分战略,对新晋企业来说机会微乎其微。

其三,市场活法确实很多,但主流活法已被头部品牌收割。国内市场大,确实不假!国内市场有着广阔的分层化需求,也存在大量性价比和低端产品需求。但这些头部企业看不到吗?像美的有华凌、格力有晶弘、海尔有leader,都有自己的第二品牌来针对底层市场,一个新进品牌能有多少市场活法?

这些具有独特性吗?显然是没有的,你能看到享受到的,别人也都能,怎么你凭这些就可以逆势闯江湖,那其他人不行吗?显然,这些说辞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不论是信念、机会、活法都不足以支撑其在行业逆势举动。

那么这个胡总为何要做逆大势的事,是在赌什么呢?其实也并不难理解:

首先就是套取当地政府的资源。在卖地经济受阻后,各地政府为了重新启动经济发展,必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招商引资成为重要替代手段。很多地方政府力图通过让渡各种资源来招商引资,特别是那些经济尚不发达地区。这对有着空调梦的胡总来说,可以用少量资金就可以撬动一个大的空调工厂落地,是难觅的良机。

其次力图钻行业强势洗牌后的空子。近几年的行业洗牌达到了历史高度,包括原来一直不打价格战的头部品牌,现在也通过子品牌压低价格抢市场,特别是对下沉农村市场的抢占。封杀了很多小品牌的生存空间,挤压造成不少投机品牌退出市场。胡总看重的或许就是诸多小品牌退出后的机会,以前也有过投资者在成熟行业后进成功的案例。

不过,并不是笔者鸡蛋里挑骨头专门找茬,确实有几个问题非常值得深思,也算是向胡总讨教:

一是缺乏品牌知名度,怎么能说服行业认可。空调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行业,即就是空调行业老人,再要重新做起来一个品牌极其不易。况且,在行业进进出出的人很难有真正的资源沉淀,凭什么你就能得到市场认可?

二是新晋品牌逆势成长的难度极大。近几年,市场确有不少投资新创立品牌,能够成功的也就美博空调,其他一些经营几年后基本都是铩羽而归。井安也好,盈量也罢,进入这个成熟市场就是抢既得利益品牌的版图,那么你有多少能量和资源,撑得住行业头部品牌的冲击?

三是胡总的创新在哪里?是技术还是产品?如果真的有创新技术或产品,形成技术壁垒,在成熟行业也可以获得个性化竞争优势。显然,从披露的资料看,盈量、井安都是在重复行业产品,实在没有看到有什么创新亮点。没有独具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很难获得个性化生存机会。

四是空调是一个规模效应产业,胡总能建立成本优势吗?对比一下便可知晓,格力、美的、海尔、TCL产量都在2000万套以上,在产业上游获取原料、配件都具有定价权。而新晋品牌根本不具有这个规模,就是有强大的营销团队,没有价格优势也很难实现市场突破。

空调行业的头部品牌都是建厂超过40年的企业,在经历了空调行业增量发展期吃到了红利,有着深厚的资源积累。特别是经过工业4.0的升级,都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制造,已竖起产品品质上较高的壁垒。而胡总的工厂有没有实力一上来就是智能化工厂,现在看显然不可能。从比较优势上来说,新晋品牌也是很难企及。

人们常常讲一句话:顺势而为!就投资行业来说也是这样。这涉及到资源、市场需求、竞争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所在等。如果是逆势而为,则会受到规律的阻碍,成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虽然佩服那些逆流而上的勇气,但却不鼓励这种盲目自信的冲动。

不论如何,笔者对胡总这个投资者逆势进入成熟行业的勇气深感钦佩,希望他能够克服上述的种种困难,在逆周期中脱颖而出。但现在断定胡总的盈量、井安能否在行业突围还为时过早,不过时间一定会给出答案,对此行业人士只能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