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古代从帝王到丞相,都喜欢“没苦硬吃”?

网上有个梗,说老一辈没苦硬吃,年轻人没福硬享。啥是没苦硬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谁家都不差米面油。但是老一辈年轻时不容易,

网上有个梗,说老一辈没苦硬吃,年轻人没福硬享。

啥是没苦硬吃?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谁家都不差米面油。但是老一辈年轻时不容易,节俭惯了,剩饭剩菜,尤其是大夏天没放冰箱的剩饭剩菜都舍不得扔,吃完了闹肚子一顿折腾,甚至上医院,治病花了好几万,就是没苦硬吃。

年轻人没福硬享,举个例子,说一个小伙信用卡欠两万块钱,心情郁闷。但是缓解郁闷的方式不是努力赚钱,而是出去旅游散心。回来一看信用卡欠三万了,这就是没福硬享。

从这个角度出发,网友就开始扒,发现历史上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的人太多了。

先说没苦硬吃。按照现在的说法,古代很多勤俭节约的人都是没苦硬吃,比如雍正。

雍正是皇帝,还是一个在皇位争夺战中一直韬光养晦谨慎小心甚至可以说十几年每天都在如履薄冰中度过,不敢出一点差错,最终险胜成为皇帝的人。

有这样堪称扭曲的人生经历,终于当上皇帝后即便不像隋炀帝那样沉迷个人享乐,也应该让自己舒服一些。

咱们现在,期末考试结束,考公考编上岸,或者一个项目终于做完了,是不是也要放松几天。旅游购物聚餐看电影打游戏,呼朋唤友,尽情享受几天。

但是,雍正身为大权在握的皇帝,竟然从登基到驾崩,一直兢兢业业。

《雍正朝起居注》记载,春夏御门听政,早上六点十五就开始了。秋冬晚一点,七点十五也开始了。冬天七点十五的北京,若是再碰上一个北风呼啸的大雪天,一想就冷。

如果说这是祖宗规矩,不能改,那么雍正做的其它事情,按照现在的眼光,就有些自讨苦吃了。

每个皇帝,尤其是想当明君的皇帝都会认真批奏章,但是雍正在这方面堪称楷模。

在位十三年,他批了四万多份奏章,写了一千多万字批语。平均算下来,每天只是批复奏章就要写三千字左右。

古代,毛笔,还得一笔一划写字。每天一笔一划写三千多个毛笔字,即便是抄写都很恐怖,胳膊直接发酸,并且雍正每天的工作绝对不仅仅是批奏折。

刚登基时八爷党还有余威,他要想怎么办才能把他们逐个消灭。年羹尧在西北打仗,他每天忙到晚上十一二点睡觉,早上两点多钟就起来,三四点钟就和重臣到军机处商议国事了。

这个工作量,放到二十多岁刚毕业的年轻人身上都容易猝死,更何况雍正四五十岁了。千辛万苦登上皇帝,呕心沥血十三年,挂了。

敬业是真敬业,勤政是真勤政,但在现代网友的眼里,这就是没苦硬吃的典型。

四郎,咱对自己好点吧。如果不知道啥样算对自己好点,向亲爹康熙学习就行了,懂不?

你亲爹康熙,身体好,儿子多,正事也没少干,千古一帝之一,历史评价不比你低,关键是人家还长寿。你再看看你,多不值!

雍正的后人道光,也是个没苦硬吃的主。

之前讲过,道光特别节俭,龙袍上都能打补丁,皇后过生日就吃点长寿面。平时他们俩经常吃烧饼,还是从很远的地方买回来的硬邦邦早已凉透了的烧饼,生活水平都不如地主。

道光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人家皇后,贵族功臣之女,嫁给你是想让你带着她过好日子的,不是和你一起消费降级吃糠咽菜的。

还有,没有原则的节俭就是作秀,没有智商的节俭就是搞笑。道光舍不得穿新衣服,但旧衣服上打个补丁小太监说十两银子,他就出十两银子,所以说他在节俭上既没有原则又没有智商。

皇帝应该怎么节俭,汉文帝早就给出标准答案了。他不大兴土木,减少宫廷娱乐活动,宠妃不能穿拖地长裙,朝政上不乱折腾,最终营造出了文景之治。这是有手段的节俭。

道光这不是节俭,这是抠门,还傻乎乎的一直被骗。他一个人节俭,全国上下都在享受。所以他只是感动了自己,害苦了皇后,剩下啥作用都没有。

所以说,道光是没苦硬吃界的千古一帝。

除了皇帝,历史上很多大人物也都节俭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因为变法,王安石和司马光成了政治敌人,但是他们俩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都很倔强。王安石绰号叫“拗相公”,司马光则被称为“司马牛”。

他们都很有主见,决定的事情谁都劝不了,在吃穿用度上也一样。

王安石不修边幅,在地方当官时,每次上班都迟到,还不喜欢刷牙,衣服又脏又乱,甚至还有补丁。领导说年轻人要注意一下形象,王安石表示我就这样爱咋咋地。

后来当丞相了,王安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百官之首还是要有点威严的。于是他不迟到了,但依然邋里邋遢。说有一次,王安石因为很长时间不洗澡,身上都生虱子了。他和宋神宗说话时,虱子爬到了胡须上。

王安石一把年纪,胡子白花花的,一只黑色虱子在上面爬,特别显眼。皇上看到了就想笑,但碍于身份,一直憋着。

王安石不明所以,看皇上表情就很纳闷。出来后问同僚怎么回事,王珪告诉他你胡子上有虱子,王安石一听就想把虱子抓下来,谁知道王珪说,“屡游相须,曾经御览”。

这只虱子在丞相的胡须上爬过,还被皇上注视过,已经不是普通的虱子了,不能随便抓。王安石一听哈哈大笑,竟然不管了。

还有一次,王安石很长时间没有洗脸了,灰尘太多导致脸色暗灰,好像是得了什么大病。家人很担心就请了大夫,大夫认真把脉,开出的药方是勤洗脸。

家人早就看不下去了,趁此机会猛劝,你可洗洗脸吧,都没脸见人了。王安石回答,我天生脸黑,怎么洗都这样,有这时间不如思考点国家大事。

这些事情听起来像笑话,但都是史料记载的。《宋史》中说王安石“衣垢不浣,面垢不洗”,长年累月不洗脸不洗澡不换衣服。苏轼的父亲苏洵在文章中写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穿着下人的衣服,吃着猪狗吃的食物,蓬头露面像个囚犯,还站在人群中大谈诗词歌赋,强国之路。

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极其强大的精神内核。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议论,老子就这样。

但是话说回来,即便不在意别人看法,自己总得讲卫生啊。如果现在咱们身边某个人说话的时候头发上突然爬出个虱子,估计身边人都得立刻散开,以后出去玩都不敢带他,怕虱子蹦到自己身上,想想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王安石是宰相,宋朝官员待遇还很好,只要稍稍注意点,下人都会把他的一切打理周全。但是他把自己弄得一塌糊涂,也是没苦硬吃。

司马光比王安石好一些,最起码人家能把自己收拾干净了,但也很节俭。他请客吃饭,基本就是四菜一汤,还包括一个咸菜。别人请他,剩菜剩饭他都打包带回去。

如果说这些是勤俭节约的美德,那么下面的事情就有点想不通了。

编写《资治通鉴》时,他住在洛阳一个小院子里,虽然亭台水榭什么都有,但读书写字的地方并不大,采光也不好。夏天还闷热,写几个字就挥汗如雨。为了凉快点,司马光命人挖地下室,每天都在地底下创作。

当时很多官员都在洛阳有大别墅,比如王拱辰,家里的豪宅高耸入云。但司马光就在自己的小地下室里,以至于当时有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即便是节俭,对住处不在意,可是既然有条件,为什么不给自己创造一个好一点的工作环境呢?

司马光还做过很多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宋朝官员工资高,司马光还是宰相,皇帝赏赐过很多东西,他不缺钱。但是他把俸禄和赏赐都给了亲戚,给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事,手里没有余钱。

等到需要用钱的时候,比如他老了想在洛阳买个房子,买不起,还得出去借钱。妻子死了他也拿不出安葬费,还是借钱。

这算不算没苦硬吃?把钱留着买房置地不好么?让家人吃点好的用点好的不好么?即便要做慈善,咱把自己照顾好了再做不好么?

大儒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们兼济天下的同时,不应该把自己和家人安置好么?这是不是没苦硬吃?

没福硬享,这个例子就更多了,昏聩的亡国之君都属于这类。

国家都要完蛋了,民不聊生起义不断,眼看着江山就要没了还盖房子,盖好了你们有福气住么?贪官污吏,一顿饭吃上百个鸡舌头,把自己的好运都作没了。

这些都是没福硬享,最后只能是没享受几天,好日子就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