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与信息来源:
1.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0年第29卷第6期: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价值研究
2.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2021年第6期:颈动脉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联性分析
3. 《中国循环杂志》2019年第34卷第12期: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机制
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颈动脉斑块”这五个字,很多人第一次在体检报告上看到时,往往眉头一皱,心里咯噔一下:这是不是离脑中风不远了?是不是意味着血管快堵死了?是不是得赶紧吃药?
说实话,这个担心,不是没道理。但问题是——“斑块”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轻描淡写地写在报告纸上的普通名词,还是潜伏在血管里的“定时炸弹”?很多人看着体检报告发愣,半天找不到重点。
今天我们就把“颈动脉斑块”这件事掰开揉碎地讲清楚,不绕弯子,不讲玄学,只说对你有用的东西。

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件事:斑块不等于血管堵死,更不等于马上中风。
所谓“颈动脉斑块”,其实就是血管内壁上的脂质沉积,简单说就是胆固醇、脂肪、钙盐等东西粘在血管壁上,像水管里长了点水垢。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之一。
超声检查能看到斑块,说明这个“水垢”已经不是刚开始的“脂纹期”,而是进展到了“结痂期”。
但你别以为所有斑块都一个样。斑块分类型,有的像“水泥”一样硬邦邦,贴着血管壁老实不动,叫做“稳定型斑块”;有的像“豆腐渣”一样松垮,容易破裂掉渣,叫做“易损斑块”或“高危斑块”。

真正危险的是后者,一旦破裂,血小板一堆,血栓一堵,脑子供血一断,卒中就来了。
所以说,“有没有斑块”只是第一步,关键是看斑块的性质、大小、数量、位置,还有有没有造成狭窄。
那怎么看报告里的“门道”?体检的时候,报告上常常写着:“左侧颈总动脉壁回声不均,见斑块形成,血流通畅。”这句话,很多人一看,“哎呀,血流通畅,那就没事吧?”
别急,这句话没那么简单。

· “回声不均”:血管壁变厚不均匀,可能是早期粥样硬化;
· “斑块形成”:说明已经不是单纯增厚,有沉积物了;
· “血流通畅”:现在还没堵,但并不代表将来不会堵。
关键要看几个指标:
1. 斑块厚度(一般≥1.5mm视为斑块)
2. 狭窄率(超过50%就要提高警惕)
3. 斑块性质(超声可提示是否回声低、表面不规则,提示易损)
如果报告写着“低回声斑块”“表面不规则”“伴钙化”这些词,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斑块是怎么长出来的?你自己“造”的
斑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你自己一天天“养”出来的。
我有一个60岁的病人,体检发现斑块的时候,身上没有任何症状。血压稍高,血脂有点高,但他一直觉得“没感觉就是没事”。
五年后,他突发脑梗住进了我们医院,左侧偏瘫,讲话含糊。
他的颈动脉早就堵了70%,只是他一直觉得“反正血流通畅嘛,医生也没说一定要做手术”,结果等到血栓一出来,一切都晚了。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抽烟、肥胖、熬夜、情绪波动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你每天吃的烧烤、奶茶、油炸食品,晚上12点还在刷手机,血管就在你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地“生锈”。
什么人更容易长斑块?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许多人以为斑块是老年病,年轻人不担心。
这种想法,早过时了。
根据《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已经超过20%。
而在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中,这个比例更高。

也就是说,三四十岁的人,如果不控制三高,不运动,斑块照样找上门。
特别是有以下几类人,属于高危人群:
· 吸烟者:一根烟,血管收缩半小时,天天抽,天天收缩;
· 糖尿病患者:血糖高,血管像被糖水泡着,容易损伤;
· 高血脂人群:血里流的是“油”,不堵才怪;
· 家族有心脑血管病史:遗传因素也不能忽视。
到底要不要吃药?能不能“消掉”斑块?
很多人问我:“医生,能不能把斑块吃掉?”说实话,斑块一旦形成,是很难完全消掉的。
但我们能做的是让它“稳定”,别破裂,别变大,别引发血栓。
这时候,药物就有用了。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是目前最常用的降脂药,可以稳定斑块,防止进一步发展。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对于有颈动脉斑块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推荐使用他汀治疗。
但别误会,不是吃两天药就一劳永逸了。
他汀是长期吃的,像高血压药一样,不能随便停。

当然,除了吃药,生活方式也要一起改:
·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
· 改善饮食:少油少盐,多蔬菜粗粮;
· 戒烟戒酒:别拿自己的血管开玩笑;
· 控制三高:血压、血糖、血脂,统统要盯紧。
听说斑块还能“脱落”?真有这么吓人?是的,斑块不是“长在那儿不动”的东西,它有可能破裂、脱落,形成血栓,跟着血流走,一旦到了脑子里,就可能堵住小血管。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早上还好好的,中午就偏瘫了”。
那不是突然,是你长期积累的“后果突然爆发”。
尤其是那些表面不规则、回声低的“软斑块”,最容易出事。
超声检查报告里如果有这些字眼,一定要提高警惕。
体检发现斑块,是“警告”不是“判刑”有斑块≠有病,更不等于“马上就要卒中”。
它是身体给你按下的“预警按钮”,是你还有机会改变的信号。
真正危险的是,那些不查、不看、不听、不改的“鸵鸟式”养生。

我们见过太多“悔不当初”的人。不是他们不知道风险,而是选择了“视而不见”。
等到动手术、进ICU、偏瘫、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时,才追问“当初那个斑块,是不是那时候就可以治好”。
朋友,健康这件事,从来不是“等病来了再治”,而是“未病先防”。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