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黄仁勋震撼发声:中国AI已与美国持平,这场世纪博弈正式开启!

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英伟达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出席美国国会活动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在人工智能(AI)发展领

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英伟达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出席美国国会活动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在人工智能(AI)发展领域的水平非常接近。

黄仁勋强调,中国是一个意志坚定、能力超群的国家,全球一半的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人员都是中国人,而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是一场“持久战”,无法速胜。

这次,黄仁勋说了句“大实话”:

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了!

这话从美国科技圈“顶流”嘴里说出来,简直像扔下一颗炸弹——

要知道,过去十年,美国一直把AI视为自己的“绝对禁区”,动不动就用技术封锁打压中国企业。

但黄仁勋这次没藏着掖着,还补了个关键信息:全球一半的AI研究人员都是中国人!

啥概念?

相当于每两个AI领域的顶尖专家,就有一个来自中国。

曾经美国靠“硅谷神话”垄断全球AI人才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那么,中国是凭啥追上来的呢?

1.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

中国拿下了全球近40%的AI专利,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加起来的总和。

小到你刷短视频时的“智能推荐”,大到工厂里的“机器人生产线”,背后都有中国自主研发的AI技术撑着。

2. 国产芯片性能逼近美国顶尖水平

美国一直卡中国“芯片脖子”,但华为的昇腾910B芯片,性能已经达到英伟达H100芯片的80%。

别小看这20%的差距,放在现实里,就像当年中国手机芯片从“只能打电话”到“能玩大型手游”的跨越。

更关键的是,华为的AI框架“昇思”,能支持50多个主流模型,相当于给中国AI企业搭了个“万能脚手架”,想建什么应用都方便。

何况中国即将测试华为昇腾910D。

3. 应用场景“碾压式”优势

其实,美国AI强在实验室,中国AI赢在“落地快”。

比如深圳的无人出租车满街跑,杭州的“城市大脑”能实时调度交通,这些场景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给AI算法喂了“海量练习题”。

黄仁勋都说了:“中国有全球最丰富的AI应用场景,这是天然的优势。”

美国越封锁,中国越厉害?现实有点打脸

这几年,美国又是禁售高端芯片,又是限制中国学者赴美,结果呢?封锁反而成了中国AI的“加速器”。

以前中国企业依赖美国芯片,现在被逼着自己搞研发:

2024年,中国AI推理芯片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42%,快接近一半了!

啥意思?

以前买美国芯片像“买进口药”,贵还不一定能买到,现在“国产药”不仅能治病,价格还便宜40%。

更有意思的是人才回流。

以前很多中国AI博士挤破头留在美国,现在国内政策支持、机会多,连美国实验室的资深研究员都开始“反向跳槽”,带着技术回国创业。

这场博弈才开始

黄仁勋特别强调:“AI竞争是一场持久战,不是短跑冲刺。”

这话啥意思?

对美国来说,靠“卡脖子”维持优势越来越难,因为中国在AI人才、技术储备、应用场景上全面开花;

对中国来说,虽然追上了,但想彻底反超,还得在高端芯片制程、基础理论研究上再加把劲。

但有一点很清楚:

以前美国总觉得自己能“独赢”,现在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成了势均力敌的对手。

就像当年的手机市场,从“苹果独大”到“百花齐放”,AI领域的“双雄时代”,真的来了。

结语:别神话,也别妄自菲薄

黄仁勋的话,既是提醒美国“认清现实”,也是给中国提个醒:

优势不是天上掉的,是无数科研人员熬夜拼出来的,是无数企业在封锁中咬牙挺过来的。

AI这场仗,没有终点,但只要人才在、创新在、应用场景在。

中国就有底气一直“跟跑”甚至“领跑”。

毕竟,科技竞争从来不是“谁先跑”,而是“谁能持续跑”。

你觉得呢?

(本文不代表任何机构观点,数据来源:斯坦福AI指数、中国信通院、英伟达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