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工人爬上银川一座古塔,意外发现一洞穴放满珠宝,当他伸手准备去掏时,古塔内部竟然堆着好几个流着黑色眼泪的佛头,正盯着自己。 1990年盛夏,宁夏贺兰县王澄堡村笼罩在一片燥热之中。 村头那座倾斜的古塔,就像个驼背的老人,在烈日下默默站立。 村民们早已习惯了这座被戏称为"比萨斜塔"的建筑,谁也没想到,它即将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这座古塔的来历一直是个谜。 直到1984年,文物普查队的专家们仔细勘察后,才确认这是西夏时期的建筑。 塔砖上刻着的"沉泥"字样,与西夏王陵出土的砖纹如出一辙。 这个发现让文物部门高度重视,但由于资金问题,维修工作一直拖到1990年7月才正式启动。 20岁的瓦工小李是施工队里最年轻的小伙子。 7月1日这天,他被指派先上塔顶勘察损坏情况。 29米高的古塔倾斜得厉害,爬上去需要不小的勇气。 小李系好安全绳,手脚并用地向上攀爬。 塔身的砖石已经风化,每踩一步都要格外小心。 到达塔顶后,小李发现塔刹部分损毁严重。 他开始清理碎砖,准备为后续维修做准备。 就在搬开几块松动的砖石时,他意外发现塔心柱里藏着一个隐秘的洞穴。 好奇心驱使他探头张望,只见洞内堆满了各种物件:泛黄的经卷、木质的印章,还有一些闪闪发亮的珠子。 小李心里打起小算盘。 这些宝贝要是能拿几件,说不定能换不少钱。 他试着伸手去够,但胳膊太短够不着。 于是他又费力地搬开几块砖,把洞口扩大了些。 这次他半个身子都能探进去了。 正当他伸手要去抓那些闪亮的珠子时,不经意间一扭头,吓得魂飞魄散。 洞穴深处,几个佛头静静地堆在一起。 更可怕的是,每个佛头脸上都挂着黑色的泪痕,在昏暗的光线下,仿佛正死死地盯着他。 小李吓得连滚带爬地退出洞穴,慌乱中差点从塔上摔下去,幸好安全绳救了他一命。 施工队长老张听到动静赶紧上来,只见小李脸色惨白,语无伦次地说着"佛头流泪"的怪事。 老张觉得事有蹊跷,立即通知了县文物局。 考古专家王教授带着团队火速赶到现场。 经过仔细勘察,确认这是古塔的"天宫"——古代僧人存放珍贵物品的密室。 这个发现让专家们兴奋不已,因为西夏文物存世极少,每一个发现都弥足珍贵。 7月17日,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了。 考虑到古塔结构危险,考古队决定采用分层拆解的方式。 当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拆开塔身时,更多惊喜接连出现。 最令人震撼的是近2000块西夏文印经木雕版的出土。 这些雕版大部分已经碳化变黑,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专家们如获至宝,因为这是研究西夏文字和印刷技术的珍贵实物。 可惜的是,由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很多雕版变得极其脆弱,一碰就碎。 修复专家们只能小心翼翼地用特制药水进行加固,最终成功修复了20多块。 26尊泥塑彩绘佛头的发现解开了"流泪佛头"的谜团。 经检测,黑色的"眼泪"其实是制作时使用的釉料,因塔内温度变化融化流淌所致。 这些佛头造型生动,表情各异,展现了西夏时期高超的雕塑技艺。 文物修复工作更是艰巨。考古队发现了大量残破的绢画,有些已经碎成几十片。 修复专家们像拼拼图一样,耗时数月,最终成功修复了14幅西夏画和6幅唐卡。 其中《炽盛光佛图》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玄武大帝图》则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玄武大帝神像,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在古塔第三层的清理中,考古队还发现了17枚北宋钱币,最新的是政和通宝,铸造于1111年。 结合木材年轮测定结果,专家推断古塔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 这个时期正是西夏王朝由盛转衰的阶段,使这批文物更具历史意义。 这些发现之所以重要,与西夏历史的特殊性密切相关。 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攻灭西夏,对西夏文化进行了系统性毁灭。 正因为如此,现存西夏文物凤毛麟角。 1908年,俄国军官科兹洛夫在黑水城盗掘走大量西夏文献,致使中国学者要研究本国历史却不得不远赴异国。 宏佛塔的发现改变了这一尴尬局面。 这里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在宁夏考古史上堪称空前。 其中6件文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如今,这些珍贵文物都收藏在宁夏博物馆的西夏展厅里。 那座曾经歪斜的古塔,经过精心修复后重新屹立,继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每年都有不少游客专程前来,听讲解员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发现故事。 主要信源:(新华网——被炸毁的西夏方塔亟待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