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然而,事实证明,这两点都想错了! 全球格局中,将自身定位为他国 “挡箭牌” 的想法,早已不符合现实走势。欧美对中国的战略考量,基于自身利益与全球布局,并不会因第三方的姿态而轻易改变。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种政策根基不会被外部预期所左右。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既不寻求对抗,也不依赖任何国家的 “缓冲”,而是通过自身发展与多边协作筑牢安全屏障。 认为中国会无条件提供支持的认知,同样经不起现实检验。中俄贸易额从 2022 年的 1900 亿美元增长到 2023 年的 2400 亿美元,2024 年预计突破 2500 亿美元,这样的合作建立在资源与市场的互补基础上。 俄罗斯向中国出口油气,“西伯利亚力量” 天然气管道稳定运营,中国则提供制造业产品与技术,双方的每一项协议都基于对等的利益交换。在价格谈判等具体议题上,双方也始终坚持各自立场,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让利。 中国与伊朗的合作同样遵循互利原则。中伊 25 年全面合作计划的推进,始终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于 2025 年 3 月主办中俄伊北京会晤,推动三方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五点主张,核心是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维护地区稳定。 这种参与并非无原则的支持,而是基于国际规则与共同利益的务实行动,既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也维护核不扩散体系的完整。 中国的外交逻辑里,从来没有 “依附” 与 “被依附” 的关系。2024 年上合峰会上,中俄协调阿富汗问题立场,但中国更注重将合作与 “一带一路” 倡议结合,在中亚的投资始终以共赢为导向。 即便在联合军事演习中,如中俄伊 “安全纽带 - 2025” 演习,各方也是基于维护区域安全的共同意愿,而非形成军事联盟。中国从不介入他国内部事务,在叙利亚问题上坚持政治解决,不参与军事行动,清晰划定了合作的边界。 这种务实的伙伴关系模式,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中俄伊三方同意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中加强协作,这种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设意识形态门槛。中国在其中的角色,是协调者与推动者,而非主导者或资助者。各方的共识形成于平等对话,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妥协。 科萨切夫的言论所揭示的,正是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合作基于利益,互动源于对等。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的发展不需要他国 “躺下” 作为代价,与他国的合作也不会突破原则底线。这种清醒而务实的态度,让中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始终保持主动,也为全球伙伴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