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你可能还是个奴隶!” 面对傲慢的非洲留学生无端指责,高志凯教授有理有据的告诉这些非洲留学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少非洲国家握着中国的手从殖民泥潭里站起来。那时候的北京,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往坦桑尼亚运铁路钢轨,往赞比亚送医疗队。这份情谊,从来不是施舍,而是两个古老文明在苦难中的相互辨认。 高教授的回击妙就妙在没掉进辩论陷阱。他大可以列数据:中国援非医疗队累计诊治2.9亿人次,蒙内铁路创造当地就业5万个,疫情期间的疫苗捐赠覆盖整个非洲大陆。 但这些数字再漂亮,也比不上那句灵魂拷问——当西方拿着支票本谈条件时,中国工人正和非洲兄弟肩并肩浇灌水泥桩。这种共情能力,才是新殖民主义论调最怕的照妖镜。 某些留学生被灌输了批判性思维,却忘了批判的刀刃也该朝向自己。 他们的欧洲教科书不会写明,中国援非项目坚持"授人以渔",电站移交后专门培训本地运营团队,农业示范中心手把手教旱作技术。 倒是某些国家,直到今天还在用附加政治条款的援助,延续着精神上的殖民游戏。 其实非洲大陆早用脚投了票。亚吉铁路的埃塞俄比亚司机阿卜杜勒说得实在:中国人教会我开火车,我儿子现在去学高铁维修了。 这种跨越种族的技艺传承,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有力量。当刚果(金)的钴矿石变成深圳的锂电池,卢旺达的咖啡豆装进上海的咖啡杯,这种平等互利的循环,才是对殖民史最彻底的颠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