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浮云]这也太可笑了吧!美欧竟妄图为中国稀土强行定价,还要额外加征关税! 最近

[浮云]这也太可笑了吧!美欧竟妄图为中国稀土强行定价,还要额外加征关税! 最近西方在“抢矿、护链、补贴、设阈值”上玩出新花样了。事情是这么回事——七国集团(G7)和欧盟在讨论一套“关键矿产行动计划”,里面有几个大招在考虑中。 其中最惹眼的两条是:一是给稀土等关键原料设“价格下限”(price floor),二是对中国的部分稀土出口施加税或更多限制。这个消息先是被路透等权威媒体披露,接着各路财经媒体和智库就开始热炒。 去年到今年,中国对部分稀土产品(尤其是磁体、氧化物类)实施了更严格的出口许可制度,这在全球汽车、电子和国防产业链里掀起了大波。欧洲一些工厂、美国和印度的企业都报警:零部件、驱动电机、雷达用不到货,生产线被迫慢下来。 西方就急了,开始想办法把自己的稀土产业从“无市场、没利润、不划算”变成“有活力、能投产”。所以才有了“要么补贴,要么设个价格下限,让国内企业有保证”的念头。简单说,西方想把原本赔本的稀土上游变成有利可图的生意。 价格下限是啥意思?举个更接地气的例子:你开矿成本10块,市场价20块,你还能赚;但假设欧洲要自己开矿,开采和提纯成本高,可能得花50块才能维持运作。 那欧美就想出了个法子:对外面卖的稀土设个“最低价”,比如100块。这样一来,中国把东西按市场价卖,低于100块就被禁止出口,外国厂商就能按高价把本土项目撑起来,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供应链。听起来像是“帮忙把竞争关掉,让自己起步”的操作。路透报道的核心就是这个意思。 市场和成本真实不一样。稀土不是一个单一商品,不同品类(比如钕铁硼用的稀土、抛光用的稀土)成本和工艺差别大。把所有稀土一刀切定价,很容易造成市场扭曲,买卖双方都难受。学界和产业界都提醒,价格支持机制需要非常精细的设计,不然出现投机、库存堆积、二级市场崩盘。 法律和贸易制约。对外征税、设价格屏障、用关税或碳边境调节税之类工具去针对某一国产品,必然触及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双边经贸规则。 G7内部要统一立场也不容易,最终措施如果是“针对性很强”的惩罚性税率,很可能被中国反击或引发双方法律和政治博弈。路透提到的“不只是价格,还有税和投资限制”就指向这种复杂性。 自身能不能独立?欧美真要把稀土链条本地化,钱要往上撒。稀土开采、选矿、分离、合成、加工每一步都需要巨额投资、长期环保合规和高技能人才。 很多国家之前不做这生意不是没道理:环境标准、成本高、回报慢。设立价格下限能否持续?如果未来需求波动或技术替代出现,补贴和保障可能变成沉重负担。 最近美国国防部、澳大利亚等已有类似“价格/补贴”动作,市场对这些信号反映强烈,短期能刺激相关公司股价,但长期能否稳住供应还不确定。 事实是,中国已经采取了出口许可和审查措施,强调要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国家安全与产业链稳定。 官方也会在外交和经贸层面做几件事:一是通过外交渠道说明规则和合理性;二是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绿色通道”或有限放行,以缓解关键客户的燃眉之急;路透和欧盟议会相关文件都记录了中欧之间的谈判与摩擦事实。 面对外部压力,稳住基本盘、提升技术含量、用市场和规则保护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能保护国家利益的路。我们既不该被动挨打,也不能把所有选项都赌在情绪化的极端手段上。把比赛打好、把牌出实,这才是硬道理。 (主要信源:观察者网——几个菜啊,“G7竟想设稀土价格下限,还要对中国出口加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