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菲律宾政府宣布了! 9月24日,菲律宾政府宣布可能延长大米进口禁令并考虑提高关税

菲律宾政府宣布了! 9月24日,菲律宾政府宣布可能延长大米进口禁令并考虑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农民利益。丰收季节本该是喜悦的,菲律宾农民却面临艰难处境。稻谷收购价暴跌至每公斤8比索,远低于12-14比索的生产成本,让许多农民血本无归。 这一政策的出台,是菲律宾政府在保护本土农业与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之间做出的艰难抉择。一方面,菲律宾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之一,长期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2023年进口量就达到了390万吨。但另一方面,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农民的生计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此次收购价暴跌,源于今年雨季降水充沛导致稻谷丰收,市场供应过剩,再加上国际米价持续走低的传导效应,双重压力下,农民陷入了“丰收不增收”的困境。 政府希望通过延长进口禁令和提高关税,减少国外低价大米的冲击,从而提振国内稻谷价格。然而,这一政策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限制进口可能导致国内大米供应紧张,推高零售价格,尤其是在马尼拉大都会等人口密集地区,低收入家庭将首当其冲。2023年菲律宾通货膨胀率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率超过40%,而大米作为主食,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民众生活成本。 事实上,菲律宾的大米产业长期存在结构性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灌溉系统覆盖率不足60%,导致水稻单产仅为每公顷4.2吨,远低于越南、泰国等邻国的6吨以上。同时,小农经济占主导,85%的农户种植面积不足2公顷,缺乏议价能力和规模化生产优势,面对市场波动时抗风险能力极弱。此次价格危机,再次暴露了菲律宾农业“靠天吃饭”和“小而散”的脆弱性。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菲律宾政府近年来也在推动农业改革。2023年启动的“稻米竞争力提升计划”,计划投入100亿比索用于改良稻种、建设碾米厂和仓储设施,并提供农业贷款支持。但改革见效缓慢,短期内难以改变农民的困境。此次延长进口禁令,更像是一种应急措施,而非长久之计。 在全球化背景下,菲律宾的大米困局并非个例。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平衡粮食安全、农民利益与市场效率的难题。对于菲律宾而言,单纯依靠贸易保护无法解决产业深层次问题,唯有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规模化经营、提升科技应用水平,才能真正增强本土农业的竞争力。同时,政府还需建立更完善的价格稳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风险兜底,避免“丰收伤农”的悲剧反复上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