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李治为什么要娶后妈武则天? 这个问题得先拆了“后妈”这个标签看——武则天最初是

李治为什么要娶后妈武则天? 这个问题得先拆了“后妈”这个标签看——武则天最初是以唐太宗才人身份入宫,可她和李治的交集,早在太宗晚年就埋下了伏笔。贞观二十一年,太宗病重,太子李治常去翠微宫侍疾,而武则天作为才人,也需在旁伺候汤药,两人正是在这段朝夕相处中产生了感情。此时的武则天25岁,李治21岁,一个是深宫待了十二年却未得晋升的失意才人,一个是背负储君压力却渴望情感慰藉的年轻太子,相似的孤独感让他们越走越近。 但感情只是引子,真正让李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接回武则天的,是他登基后的政治需求。永徽元年,李治已当了一年皇帝,可朝堂实权仍被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把持。长孙无忌是他的亲舅舅,却也是老谋深算的权臣,连立皇后这样的家事,李治都做不了主——他想废黜出身关陇贵族的王皇后,改立宠妃萧淑妃,都被长孙无忌硬压了回去。就在这时,李治想起了在感业寺为尼的武则天,这个既不属于关陇集团、又和自己有旧情的女人,成了他打破政治僵局的突破口。 永徽二年,李治借去感业寺上香的机会与武则天重逢,两人相对而泣的场景被王皇后看在眼里。王皇后正愁萧淑妃得宠,竟主动提议将武则天接入宫中,想借她制衡萧淑妃。这正中李治下怀,他立刻顺水推舟,先让武则天以宫女身份入宫,次年便封其为昭仪。可王皇后没算到,武则天的野心远不止争宠——她入宫后一边讨好王皇后,一边暗中培植势力,不到两年就扳倒了萧淑妃,接着把矛头对准了王皇后。 真正的转折点是“废王立武”之争。永徽六年,李治正式提出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集体反对,理由很直接:武则天曾是先帝才人,“子娶父妾”违背伦理,且她出身寒微(武则天父亲武士彟是商人出身,后因追随李渊起兵才获官),不配做皇后。但李治这次铁了心要争,他拉上了同样被关陇集团排挤的寒门官员李义府、许敬宗等人,还去问开国功臣李勣(即徐茂公)的意见。李勣只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这句话彻底给了李治底气——连最有分量的武将都不反对,他当即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册立武则天为后。 很多人觉得李治懦弱,才被武则天拿捏,可从“娶后妈”这件事看,他的每一步都藏着算计。武则天确实有野心,但最初她是李治的“政治盟友”——她入宫后,先是帮李治斗倒了萧淑妃和王皇后,接着又联手扳倒了长孙无忌、褚遂良,把关陇集团从朝堂上彻底清除。永徽六年年底,长孙无忌被削职流放,最终自缢身亡,李治终于真正掌握了皇权。这时候的武则天,更像他手中一把锋利的刀,帮他斩断了束缚自己的枷锁。 当然,李治对武则天的感情也并非全是利用。他后期患上风疾,头晕目眩无法理政,而武则天从小熟读诗书、通晓政务,早在当昭仪时就帮他处理过奏章,是唯一能让他放心托付政事的人。上元元年,李治甚至下诏让武则天“垂帘听政”,两人并称“二圣”,这种权力共享的模式,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他或许没想过武则天会称帝,但他知道,只有这个既懂他、又有能力的女人,能在他病重时稳住大唐江山。 说到底,李治娶武则天,是感情需求与政治算计的结合。若没有早年的侍疾之情,他未必会冒险接回一个“先帝才人”;若没有制衡关陇集团的需求,他也未必有勇气顶住伦理骂名。而武则天,恰好接住了他递来的橄榄枝,从一个待业的前朝才人,一步步变成了与皇帝并肩的政治伙伴。这不是简单的“娶后妈”,而是一场始于情感、终于权力的双向选择——李治靠武则天拿回了皇权,武则天靠李治获得了施展抱负的舞台,两人在互相成就中,改写了大唐的历史走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