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东德西德两德统一后,人们发现,本来说“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统一后却发现是“一个国

东德西德两德统一后,人们发现,本来说“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统一后却发现是“一个国家两个民族”,那时(1989年后)西德出现了一个负面性的词汇,原东德国家的人被称为Ossi,两德统一后至今,原德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始终不如西部,也造成这种地域歧视至今仍然存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柏林墙倒塌的那一夜,世界屏住了呼吸,欢呼、泪水和拥抱在电视画面里定格成历史的高光时刻,可当人群散去、尘埃落定,留在德国大地上的,不只是粉碎的水泥和铁丝,还有一道无形的墙,这道墙不再横亘在街头,却悄悄扎根于心理、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处,三十多年过去,依旧难以消除。   回望那场统一,西德和东德的差距肉眼可见,昔日的联邦德国靠着马歇尔计划和战后经济奇迹,早已成长为欧洲的经济引擎,此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虽然在东欧阵营里算是“尖子生”,可比起西边,依然差了几个身位,两边的人均产值、工资、基础设施,几乎没有对比的可能,统一的大幕拉开,西德慷慨解囊,推出了被称为“团结税”的制度,从1991年起,所有德国人,尤其是西部收入较高的群体,每年都要拿出5.5%的工资为东部“输血”,三十多年间,2万亿欧元像洪水一样涌向东部,修路、盖厂、翻新城市天际线。   巨额的投入换来的是什么?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这些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东部高速公路网比西部还要宽敞,可当一层层数据拨开,东部的产业链条依旧薄弱,德国五百强企业的总部,几乎全都留在西部,莱比锡有了漂亮的高铁站,却很难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宝马”,东部成了西部商品的市场,却很难成为全国经济的发动机,许多东德企业在货币1:1强行兑换、成本暴涨、管理体制重塑之后,被收购、被拆解、被边缘化,最终变成西部资本的“分工车间”。   经济账单之外,是身份裂痕的日益加深,柏林墙倒塌后,东德人如潮涌向西部,求职、找房、申请社会福利,西德人一开始敞开怀抱,视东德人为失散多年的兄弟,但很快,蜜月期结束,心头的焦虑逐渐浮现,各大城市的就业市场压力陡增,社会福利支出暴涨,团结税成了工资单上一道长年不消的伤痕,西部民众的怨气日积月累,面对持续的经济援助和看不到尽头的转型阵痛,西德社会开始用“Ossi”这个标签将东德人划归为“他者”,这原本是Ostdeutsche的缩写,随着口口相传,渐渐带上了怜悯甚至轻蔑的意味,对面,东德人也没有沉默,用“Wessi”反唇相讥,讽刺西德人自负、势利、只顾钱袋,身份标签一旦贴紧,心理上的隔阂就悄然生根,成了比砖石更难拆除的“新墙”。   这种裂痕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还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与机会分配,统一之后,东德原有的体制被全面推倒重来,大批干部、工程师、科学家被迫转型,原本积累的技能和经验瞬间贬值,求职市场上,东部口音常常成为招聘官犹豫的理由,东部移民进城,工资起步就低20%,即便时至今日,德国政界、商界、学界高层,东德出身的人屈指可数,曾经的总理默克尔算是唯一突出的大树,但更多的东德人只能在主流社会之外徘徊,难以跻身决策圈。   数据上的进步并未带来身份上的平等,德国政府每年发布的统一报告,显示东部人均GDP已追到西部八成,失业率逐年降低,部分城市成了创新新贵,可与此同时,平均工资、养老金、医疗资源、教育水平,东部依然全面落后,东部的年轻人大量迁往西部,留下一片老龄化严重、经济活力不足的区域,家庭、婚姻、社交层面,东西德之间的通婚率始终低迷,许多西德家庭骨子里依旧不愿女儿嫁给一个“Ossi”,觉得生活习惯、价值观难以融合,东部人则常常抱怨西德人冷漠、功利、不懂人情,看似细微的隔阂,实则成为民族认同的隐形藩篱。   结构性不平等的顽疾,也在政治版图上留下痕迹,德国选择党在东部的支持率远高于西部,这不仅仅是经济议题的反弹,更是身份焦虑和边缘感的放大器,许多人诧异,曾经最渴望民主自由的东德人,如今为何更容易被极端声音吸引?其实答案早已埋在那些失落感里,主流政党的承诺无法兑现,现实的尊重与认同始终缺席,极右翼政党那句“把你们放在第一位”的口号,成了情感宣泄的出口。   东德的失落不只是经济的,更是心理和尊严上的,对许多东德人来说,统一不是平等的合并,更像是一场被动的“被收购”,熟悉的生活规则一夜之间作废,工厂关门,货币重算,职业技能变成废纸,那些在东德工厂干了半辈子的工人、工程师,被告知技术过时、文凭无效、需要重新认证,人生经验被全盘否定,这种“骨子里的被掏空感”,远比单纯的经济损失更难治愈,与此同时,西德社会对持续输血的无力感、对“受害者心态”的不满,也在反复加深彼此的疏离。   信息来源:人民网——《柏林墙倒塌25年:“西德人”在抱怨 “东德人”在怀旧》2014年11月14日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