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元要成废纸?人民币成为第一大结算货币,中国银行资产世界第一 说美元要成“废纸

美元要成废纸?人民币成为第一大结算货币,中国银行资产世界第一 说美元要成“废纸”,是不是有点太耸人听闻?可眼下,全球金融的风向确实有点变了——人民币悄悄成了中国对外收支的头号结算货币,中国银行资产也悄悄爬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美元昔日的独霸地位,真的会被人民币撼动吗?大家都在问:美元的好日子是不是到头了?别急,这事还真得慢慢掰开揉碎说。 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用金融制裁狠狠地敲了俄罗斯一下,冻结资产、切断支付,堪称一记“金融核弹”。 没想到,这一招把不少国家都吓得不轻。大家突然发现,原来美元不只是赚钱的工具,还可能变成“杀手锏”。 这下,全球去美元化的潮流一下子被点燃。各国央行和企业纷纷琢磨:万一哪天自己也被“断粮”了怎么办? 这个心理阴影,比经济账本还要管用。于是,本来只在国际贸易里扮演“配角”的人民币,突然间成了很多人手里的“新宠”。 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在9月22日的发布会上抛出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人民币已经成了中国对外收支的第一大结算货币。 这意味着,咱们和世界做生意,越来越多时候不再“问美元要价”,而是直接用人民币算账。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现在拥有了比以往更大的定价权和结算主动权。 海外企业想买中国制造的商品,手里也得多屯点人民币。这一幕其实很像当年美国制造横扫全球时的景象,只不过现在的主角换成了“中国制造+人民币”。 西方金融评论常常用“从交易媒介到储备货币”来形容人民币的变化,如今这一幕正在加速上演。 不仅如此,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和融资市场的排名也悄悄爬到了第三,把英镑甩在了后面。 SWIFT的最新数据和过去五年的轨迹一对比,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简直像坐了火箭。这里的底气,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庞大的银行体系做后盾。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已经达到了47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5万亿美元,妥妥地世界第一。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金融航母舰队”——无论是跨境支付、企业融资还是全球清算,人民币都能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和服务。说白了,人民币有了“硬实力”,再配上中国制造的“软实力”,谁不高看一眼? 再回头看看美元,情况就没那么风光了。美国的国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已经超过了35万亿美元。 财政部的数据摆在那里,这种债务负担对美元信用来说可不是小事。美联储在降息和抗通胀之间左右为难,货币政策像走钢丝,华尔街评论说“刀锋上行走”一点不夸张。 更让人头疼的是,美国制造业的比重逐年下滑,产业“空心化”让美元失去了坚实的经济支撑。这种情况下,美元的老本行——靠实体贸易和工业出口支撑的黄金时代,早已一去不返。 不过,说美元马上沦为“废纸”,这话还真说早了。眼下美元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占全球央行储备的比例约60%。 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的定价也多半还得看美元的脸色。美元的结算网络遍布全球,制度惯性强得很,短时间内没人能替代。 人民币的崛起固然亮眼,但现在更像是“多元货币时代”的开端。未来,美元、欧元、人民币多头并进,才是真正的格局。 人民币会在亚洲、非洲等区域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央行的外汇储备分配也会慢慢调整,人民币占比或许能向10%靠近,但要“一家独大”还不现实。 中国的做法其实一点都不着急。人民币国际化从来不是“硬推霸权”,而是顺水推舟。 通过“一带一路”、货币互换和金融开放,比如沪伦通等机制,人民币慢慢变成更多国家和企业愿意用的“硬通货”。 这种自然推进的方式,历史上屡见不鲜。回头看,美元霸权也是在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和军事保障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建立的,人民币选择的路径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整个世界的金融秩序,眼下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美元的特权地位确实在松动,但它短时间还不会“下岗”。 人民币则凭借实体经济、市场体量和稳步推进的国际化战略,成了改变格局的新力量。这一切,其实是全球多极化趋势在金融领域的真实写照。 对普通人和企业来说,未来不用把鸡蛋都放在美元一个篮子里,选择更多了,风险更分散,生活和生意都能多一份底气。 所以,美元不会成废纸,但“美元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人民币的崛起和中国金融实力的壮大,正悄悄重塑着世界的金融版图。未来,谁能更好地适应多元共存的格局,谁就能在这个新赛道上走得更远。 参考资料: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截至6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22 15:42·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