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3师7旅跳出日军包围圈后,旅长彭明治突然下令:“日军人数不对,跟我打回去,全部消灭掉。” 当时,日军调集重兵,向华东新四军根据地发起“扫荡”。 新四军3师7旅在“反扫荡”作战中,肩负起掩护军部安全转移的任务。 7月22日下午,经过多日的行军,经历了大小十几次的遭遇战,旅长彭明治终于成功护送军部到达了建阳镇。 建阳镇是一座江南小镇,面积不大,小镇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是一个适合部队短暂休整的理想场所。 一进入建阳镇,彭明治就立刻着手安排部队分散驻扎。他命令第19团负责守卫镇东南方向,严密做好警戒工作;第20 团驻扎在镇西北区域;第21团则直接负责保护军部,驻扎在镇中心地带。 7旅在建阳镇休整的时候,一场危机悄悄靠近。 一天,一个汉奸溜出了建阳镇,朝着二十多里的日军快速跑去。到达日军据点后,汉奸向日军据点指挥官报告说有一支新四军到了建阳镇。 不过,这个汉奸也没能弄清楚新四军具体是哪个部队,兵力有多少,只知道这样一个大致情况。 据点指挥官将这个情报上报给了驻扎在附近的日军中队长仁川。仁川接到情报后,认为仅凭自己中队的兵力不够,于是向周边的日军据点请求支援。很快,仁川就集结了五百多日军,准备对建阳镇发动一场突袭。 深夜,当日向镇子内潜入时,19团政委王东保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总觉得心里隐隐不安,于是,他索性起身,打算去部队驻地巡查一下。 刚走出住处不远,王东保看见几个黑影,仔细一看发现是日军,他当即拔出手枪射击,当场打死一人。枪响惊动了镇子,日军的奇袭未能成功。 不多久,仁川率领的其余日军对建阳镇发起进攻,一时间,枪炮声大作。 彭明治迅速做出判断,当下最紧急的任务就是立即组织突围,确保军部的安全万无一失。 于是,彭明治果断下达命令:19团必须坚守阵地,坚决阻挡从东南方向进攻的日军;21团负责掩护军部,随时准备撤离;20团率先发起突围,尽快找到突破口。 突围行动随即展开,彭明治旅长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冲锋在前,为大部队探路。在与日军的短暂交火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日军虽然叫喊得声势浩大,看起来来势汹汹,但实际上的火力并不强大,兵力似乎也十分有限,这与日军以往 “扫荡” 时的作战风格完全不同。 彭明治大脑快速运转,迅速对当前局势进行分析:日军的兵力很可能只有几百人,最多不会超过六百人,而自己的第7旅有二千多人,从兵力对比来看,完全有能力将敌人全部歼灭。如果此时选择突围,固然能够保证军部的安全,但也会错失一个歼灭敌人、缴获武器装备的绝佳机会。 在快速权衡利弊之后,彭明治做出了一个极具胆识的大胆决定。他立刻通过通讯员向各团下达了新的命令:“停止突围,跟我杀回去!一定要把这股敌人消灭!” 这个命令传达下去后,各团的指挥员们听到后都不由得愣了一下,内心充满了震惊。刚刚还在全力以赴地突围,现在却要掉转头来反攻,这样的转变实在太突然了。 不过,彭明治在部队中向来威望很高,他出色的决断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此所有人很快就接受了这个看似冒险的决定。 彭明治迅速调整了作战部署:19团继续驻守东南方向,但作战任务从防守转变为主动进攻;20团调转方向回师增援,从侧翼对日军右翼实施包抄;21团在将军部护送到安全区域后,立即迅速回援,切断日军的退路。 当仁川意识到情况不对劲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原本以为新四军在自己的突然袭击下,会陷入惊慌失措的状态,然后拼命突围逃跑,却万万没想到对方不仅没有慌乱,反而迅速组织起了有条不紊的反击,并且很快就将自己带领的日军包围起来。 仁川见形势不妙,急忙骑上战马,想要突围逃跑。可就在这时,一枚手榴弹飞了过来,“轰隆” 一声巨响,他的战马当场被炸死。失去战马的仁川次郎,没有办法,只能被迫徒步逃跑。但他没跑多远,就被追击的新四军战士打死。 仁川精心策划的夜袭计划,不仅没有实现目标,反而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了进去。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这股 五百多的日军被大部歼灭。新四军第 7旅不仅成功掩护了军部的安全,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步枪 二百多支、轻重机枪二十多挺、迫击炮数门。 缴获的大量装备对于武器短缺问题的新四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在后续的反扫荡作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